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散 汉语拼音sàn,sǎn 五笔编码 aet aety
作者:新华字典在线查字  文章来源:疑难字查询网  点击数 169  更新时间:2013/6/29 18:07:31  文章录入:新华字典在线查字

“散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Unicode编码】06563
【GBK编码】C9A2
【笔画数】12
【笔顺】122125113134
【汉语拼音】sàn,sǎn
【拼音编码】 san4 san3
【五笔编码】 aet aety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EAQM
【注音符号】ㄙㄢˋ,ㄙㄢˇ
【广东话】saan2 saan3
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
散 sàn <释义1>分开,由聚集而分离:分~。解~。涣~。~落。~失。~逸。 <释义2>分布,分给:~布。~发(f?)。天女~花。 <释义3>排遣:~心。~闷(m坣 )。 <释义4>解雇:他干的不好,让那家饭店给~了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 散 sǎn <释义1>没有约束,松开:松~。~漫。懒~。~曲。~记。~板。~文。披~头发。 <释义2>分开的,分离的:~居。~乱。~座。~兵游勇。 <释义3>零碎的:~碎。~装。~页。 <释义4>中医称药末:~剂。丸~膏丹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

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
散1 [sàn ㄙㄢˋ] [《廣韻》蘇旰切,去翰,心。] [《廣韻》蘇旱切,上旱,心。] 1.分散,由聚集而分离。《易·说卦》:“雷以動之,風以散之。”《论语·子张》:“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” 唐 韩愈 《元和圣德诗》:“分散逐捕,搜原剔藪。” 孙犁 《澹定集·答吴泰昌问》:“我以为文人宜散不宜聚,一集中,一结为团体,就必然分去很多精力,影响写作。”2.散布;分发。《书·武成》:“散 鹿臺 之財,發 鉅橋 之粟。”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至 齊 ,遍召昆弟賓客,散五百金予之。” 唐 韩愈 《独钓》诗之一:“曲樹行藤角,平池散芡盤。” 巴金 《家》九:“刚才 陈姨太 告诉我,说有人看见你在街上散什么传单。”3.撒;散播。《汉书·高后纪》:“﹝ 吕嬃 ﹞乃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,曰:‘無爲它人守也!’”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作鱼鲊》:“漉著盤中,以白鹽散之。”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种桑柘》:“歲常繞樹一步散蕪菁子,收穫之後,放豬啖之,其地柔軟,有勝耕者。”4.打开。 宋 王安石 《次御河寄城北会上诸友》诗:“香草已堪回步履,午風聊復散衣襟。”参见“ 散帙 ”。5.散落;凋谢。 汉 刘桢 《公宴诗》:“芙蓉散其華,菡萏溢金塘。” 唐 李贺 《牡丹种曲》:“美人醉語園中烟,晚花已散蝶又闌。” 王琦 汇解:“散,落也。”6.亡失;丧失。《逸周书·文酌》:“留身散真。” 孔晁 注:“散,失也。”《国语·齐语》:“其畜散而無育。” 韦昭 注:“散謂亡失也。” 宋 苏轼 《〈凫绎先生诗集〉叙》:“自今以往,文章其日工,而道將散矣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五回:“爲官的,家業凋零;富貴的,金銀散盡。”7.抒发;排遣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思王植传》:“使臣得一散所懷,攄舒藴積,死不恨矣。” 南朝 宋 鲍照 《蜀四贤咏》:“玄經不期賞,蟲篆散憂樂。” 元 尹志平 《江城子·别樊山先天观道友》词:“ 先天 欲别意沉吟,就清陰,散幽襟。”8.解决,了结。《後汉书·王畅传》:“會赦,事得散。”9.放,释放。《公羊传·庄公十二年》:“ 萬 嘗與 莊公 戰,獲乎 莊公 , 莊公 歸,散舍諸宫中。” 何休 注:“散,放也。”10. 清 代对翰林院庶吉士进行甄别考试后,按其成绩优劣分别委派不同职务之称。《老残游记续集遗稿》第一回:“ 德慧生 二十多歲上中進士,點了翰林院庶吉士,因書法不甚精,朝考散館散了一個吏部主事。”《中国现在记》第八回:“等到三年留館,又因捨不得多花錢交結老師,所以没有留館,散了一個老虎班知縣,選了 山東 夏津縣 知縣。”11.以竹括押马耳不使马惊。《周礼·夏官·廋人》:“及執駒散馬耳。” 郑玄 注:“ 鄭司農 云:‘散,謂聒馬耳毋令善驚也。’……散馬耳,以竹括押其耳,頭動摇則括中物,後遂串習不復驚。”12.方言。解雇。如:过去资本家随便散工人。 散2 [sǎn ㄙㄢˇ] [《廣韻》蘇旱切,上旱,心。] 1.不自检束;不受约束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庸衆駑散,則刦之以師友。” 杨倞 注:“散,不拘檢也。”参见“ 散2誕 ”。2.飘逸,洒脱。 宋 苏轼 《书〈黄子思诗集〉後》:“予嘗論書,以謂 鍾 王 之迹,蕭散簡遠,妙在筆畫之外。”3.指文章不受韵律约束。 元 王恽 《玉堂嘉话》卷一:“ 洛陽 竹齋先生 李得之 云:‘制、誥二體不同,宣辭必須散,誥詞乃用四六。’” 清 袁枚 《书茅氏八家文选》:“有散有駢,文之道也。”4.零碎的;不集中的。 鲁迅 《而已集·再谈香港》:“内有角子一包十元,散的四五元,铜子数十枚。”5.散乱;杂乱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 桑間 濮 上之音,亡國之音也,其政散,其民流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其政散者,謂君之政教荒散。”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“不與物散,而天下自服。” 高诱 注:“散,雜亂貌。” 杨朔 《三千里江山》第三段:“乱草堆里散放着各种学习文件。”6.粗疏;粗陋。参见“ 散2略 ”、“ 散2車 ”。7.不成材;平凡。参见“ 散2木 ”、“ 散2民 ”。8.闲散,没有固定职务。亦指闲散之职。《宋书·孔觊传》:“初, 晉 世散騎常侍選望甚重,與侍中不異,其後職任閑散,用人漸輕。”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事类》:“或微言美事,置於閑散。” 唐 韩愈 《进学解》:“動而得謗,名亦隨之,投閑置散,乃分之宜。”参见“ 散2職 ”。9.谓光线不够集中明亮。《後汉书·黄琼传》:“卦位錯謬,寒燠相干,蒙氣數興,日闇月散。” 李贤 注:“散,謂不精明。”10.粉末状药物。《後汉书·方术传下·华佗》:“ 佗 以爲腸癕,與散兩錢服之,即吐二升膿血,於此漸愈。”《南史·宋纪上·武帝》:“我王爲 劉寄奴 所射,合散傅之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一一四回:“ 安子 青囊藝最精, 山東 行散有聲名。”11.指寒食散。又名五石散。《南史·江斅传》:“ 斅 至 雲龍門 ,方知廢立,託散動,醉吐車中而去。”《资治通鉴·晋安帝隆安元年》:“ 覬 遂稱散發,辭位。” 胡三省 注:“ 晉 人多服食寒食散,其藥毒發或致死。” 清 俞正燮 《癸巳存稿·寒食散》:“ 晉 人之散, 唐 宋 人之丹,其爲鄙惡,直近時雅片煙之比。” 鲁迅 《而已集·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》:“吃了散之后,衣服要脱掉,用冷水浇身;吃冷东西;饮热酒。”12.中医脉象之一。指脉搏浮散,稍按即无。 晋 王叔和 《脉经·脉形状指下秘诀》:“散脈大而散。散者,氣實血虚,有表無裏。”参见“ 散2脈 ”。13.酒尊名。涂漆,无饰,容五升。《周礼·春官·鬯人》:“廟用脩,凡山川四方用蜃,凡祼事用概,凡疈事用散。” 郑玄 注:“脩、蜃、概、散,皆漆尊也……概尊以朱帶者,無飾曰散。”《礼记·礼器》:“貴者獻以爵,賤者獻以散。” 郑玄 注:“凡觴一升曰爵……五升曰散。”《新唐书·韦縚传》:“有司所承,一升爵,五升散。”按, 王国维 认为散为“斝”之误,参阅 王国维 《观堂集林·说斝》。14.古赌具樗蒲采名。《战国策·楚策三》:“今君何不爲天下梟,而令臣等爲散乎?” 吴曾祺 补注:“梟、散俱樗蒲采名。”15.琴曲名。 晋 潘岳 《笙赋》:“輟 張女 之哀彈,流《廣陵》之名散。”《晋书·嵇康传》:“索琴彈之,曰:‘昔 袁孝尼 嘗從吾學《廣陵散》,吾每靳固之,《廣陵散》於今絶矣!’” 宋 沈括 《梦溪笔谈·乐律一》:“散自是曲名,如操、弄、摻、淡、序、引之類。”16.即散声。弹奏琴瑟时,手指不按抑丝弦所发出的聲音。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回:“初起不過輕挑漫剔,聲響悠柔;一段以後,散泛相錯,其聲清脆。”参见“ 散2聲 ”。17.谓声音嘶哑。《魏书·元顺传》:“ 偉 臨 順 喪,悲慟無已。既還, 莊帝 怪而問曰:‘黄門何爲聲散?’ 偉 以狀對。”18.古代官名。散骑常侍的简称。《南史·蔡凝传》:“若格以僉議,黄散之職,故須人門兼美。”19.犹杀,减。《墨子·非儒下》:“奉其先之祭祀,弗散。” 于省吾 新证:“散、殺一聲之轉。”《方言》第三:“散,殺也。東 齊 曰散。”20.姓。 周 有 散宜生 。见《书·君奭》、《通志·氏族四》。 散3 [sān ㄙㄢ] [《集韻》相干切,平寒,心。] 同“ 跚1 ”。 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民家有躄者,槃散行汲。” 司马贞 索隐:“散,音先寒反,亦作‘跚’,同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