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![]() |
汗 汉语拼音hàn,hán 五笔编码 ifh |
作者:新华字典在线查字 文章来源:疑难字查询网 点击数 240 更新时间:2013/7/14 16:19:19 文章录入:新华字典在线查字 |
|
“汗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【Unicode编码】06C57 【GBK编码】BAB9 【笔画数】6 【笔顺】441112 【汉语拼音】hàn,hán 【拼音编码】 han4 han2 【五笔编码】 ifh 【繁体字】 【郑码】VAED 【注音符号】ㄏㄢˋ,ㄏㄢˊ 【广东话】hon4 hon6 hong6 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 汗 hàn <释义1>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:~水。~流浃背。 <释义2>出汗,使出汗:~颜(因羞惭而出汗;泛指惭愧)。~马功劳。~牛充栋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 汗 hán <释义1>〔可( <释义2>sweatperspirationk?)~〕见“可2”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 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 汗1 [hàn ㄏㄢˋ] [《廣韻》侯旰切,去翰,匣。] 1.人和高等动物汗腺排出的液体。《易·涣》:“涣汗其大號。” 孔颖达 疏:“人遇險阻,驚怖而勞,汗從體出。”《关尹子·八筹》:“心悲物淚出,心愧物汗出。” 南朝 宋 谢惠连 《捣衣》诗:“微芳起兩袖,輕汗染雙題。” 後蜀 阎选 《临江仙》词:“藕花珠綴,猶似汗凝妝。” 张恨水 《啼笑因缘》第十七回:“伤风的毛病,只要多出一点儿汗,那就自然会好的。”2.出汗;使出汗。 汉 王褒 《圣主得贤臣颂》:“胷喘膚汗,人極馬倦。” 宋 苏轼 《圣散子叙》:“自古論病,惟傷寒最爲危急,其表裏虚實,日數證候,應汗應下,差之毫釐,輒至不救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贾奉雉》:“又閲舊稿,一讀一汗。讀竟,重衣盡溼。”3.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。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六○六引 汉 应劭 《风俗通》:“ 劉向 《别録》曰:‘殺青者,直治竹作簡書之耳。’新竹有汗,善朽蠹,凡作簡者,皆於火上炙乾之, 陳 楚 間謂之汗。汗者,去其汗也。”参见“ 汗竹 ”、“ 汗青 ”。4.汗湿。 曹禺 《雷雨》第三幕:“他光着脚,穿一件白汗衫,已经汗透了,贴在身上。”5.通“ 旱 ”。《灵枢经·九宫八风》:“太一移日,天必應之以風雨,以其日風雨則吉,歲美民安少病矣。先之則多雨,後之則多汗。”6.焊接。今作“焊”。《汉书·西域传上·鄯善国》“國出玉,多葭葦、檉柳、胡桐、白草” 唐 颜师古 注:“胡桐亦似桐,不類桑也。蟲食其樹而沫出下流者,俗名爲胡桐淚,言似眼淚也。可以汗金銀也,今工匠皆用之。”7.姓。 战国 时有 汗明 。见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。 汗2 [hán ㄏㄢˊ] [《廣韻》胡安切,平寒,匣。] 古代 鲜卑 、 柔然 、 突厥 、 回纥 、 蒙古 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。《广韵·平寒》:“汗,可汗。蕃王稱。”《清史稿·藩部传四·土谢图汗》:“ 咸豐 四年, 土謝圖汗 、 車臣汗 兩部汗、王、公、台吉等請捐助軍需,温旨郤之。” 阎崇年 《弩尔哈赤传》第十二章:“诸贝勒大臣在汗的家里宴会、集议国事时,大福晋饰金佩珠、锦缎妆扮,倾视大贝勒。” 汗3 [ɡān ㄍㄢ] [《廣韻》古寒切,平寒,見。] 古地名用字。 汉 置 馀汗县 。在今 江西省 余干县 境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三》:“ 漢 餘干縣 屬 豫章郡 ,古所謂 汗越 也。汗音干。 隋 朝去‘水’旁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