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帊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5E0A
【GBK编码】8E8D
【笔画数】7
【笔顺】2525215
【汉语拼音】pà
【拼音编码】 pa4
【五笔编码】 mhc mhcn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LIYI
【注音符号】ㄆㄚˋ
【广东话】paa3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帊 pà
<释义1>古同“帕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帊1 [pà ㄆㄚˋ]
[《廣韻》普駕切,去禡,滂。]
1.巾帕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粲传》:“觀人圍棊,局壞, 粲 爲覆之。棊者不信,以帊蓋局,使更以他局爲之。用相比校,不誤一道。” 宋 吕渭老 《念奴娇·赠希文宠姬》词:“短短霞杯,温温羅帊,妙語書裾幅。”2.头巾。 唐 义净 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一:“首無巾帊。”3.布三幅之称。布单。《南史·梁纪下》:“ 梁王 詧 使以布帊纏屍……葬于 津陽門 外。”《资治通鉴·梁元帝承圣三年》:“ 詧 使以布帊纏尸。” 胡三省 注引《通俗文》曰:“三幅爲帊。”4.布袋;口袋。《梁书·侯景传》:“ 太宗 知其將弑。乃大酣飲酒,既醉還寢, 脩纂 以帊盛土加於腹,因崩焉。”《南史·梁纪下》、《资治通鉴·梁简文帝大宝二年》皆作“ 儁 進土囊, 王脩纂 坐其上”。5.帐子。 南朝 陈戴暠 《咏欲眠诗》:“拂枕薰紅帊,迴鐙復解衣。”《六书正讹·禡韵》:“帊……一曰帳也。”6.道士所披之衣。形类僧人袈裟。 五代 甄鸾 《笑道论·观音侍老》:“又道士服黄巾帔,或以服帊,通身被之,偷佛僧袈裟法服之相。”《南史·隐逸传上·关康之》:“見其散髮被黄布帊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