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擯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64EF
【GBK编码】9450
【笔画数】17
【笔顺】12144512332511134
【汉语拼音】bìn
【拼音编码】 bin4
【五笔编码】 rpgm rpr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DWKL
【注音符号】ㄅㄧㄣˋ
【广东话】ban3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擯 bìn
<释义1>见“摈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擯1 [bìn ㄅㄧㄣˋ]
[《廣韻》必刃切,去震,幫。]
“ 摈1 ”的繁体字。“ 賓2 ”的被通假字。
1.排斥;弃绝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六國從親以擯 秦 , 秦 必不敢出兵於 函谷關 以害 山 東矣。”《後汉书·文苑传下·赵壹》:“恃才倨傲,爲鄉黨所擯。”《百喻经·人效王眼瞤喻》:“王聞是語,即大瞋恚,即便使人種種加害,擯令出國。” 金 朱弁 《北人以松皮为菜》诗:“跏趺得一飽,萬事皆可擯。” 陶行知 《我的民众教育观》:“老年人、女人、工人、农人、流浪儿,绝大多数是被摈于民众教育之外。”2.指傅姆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公庶子生,就側室。三月之末,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,擯者以其子見。” 郑玄 注:“擯者,傅姆之屬也。人君尊,雖妾不抱子。”3.通“ 儐 ”。接待宾客。《周礼·秋官·小行人》:“凡四方之使者,大客則擯,小客則受其幣。” 郑玄 注:“擯者,擯而見之,王使得親言也。”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君召使擯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。” 陆德明 释文:“擯,本作賓,又作儐。” 朱熹 集注:“擯,主國之君所使出接賓者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