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敦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6566
【GBK编码】B6D8
【笔画数】12
【笔顺】412515213134
【汉语拼音】dūn,duì
【拼音编码】 dun1 dui4
【五笔编码】 ybt ybty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SJYM
【注音符号】ㄉㄨㄣˉ,ㄉㄨㄟˋ
【广东话】deoi1 deoi6 deon1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敦 dūn
<释义1>厚道,笃厚:~朴。~厚。~实。
<释义2>诚心诚意:~聘。~请。
<释义3>督促:“使虞~匠”。~劝。~促。
<释义4>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敦 duì
<释义1>古代盛黍稷的器具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敦1 [dūn ㄉㄨㄣ]
[《廣韻》都昆切,平魂,端。]
1.厚重;笃实。《易·艮》:“敦艮,吉。” 孔颖达 疏:“敦,厚也……在上能用敦厚以自止,不陷非妄,宜其吉也。” 程颐 传:“敦,篤實也。”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审举》:“務寬含垢之政,可以蒞敦御朴,而不可以拯衰弊之變也。” 宋 王安石 《贺留守侍中启》:“高風所洎,薄俗以敦,。”2.指使敦厚笃实。 晋 陶潜 《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》诗:“詩書敦宿好,林園無世情。”《元典章·礼部六·孝节》:“義夫節婦,旌表門閭,本爲激厲薄俗以敦風化。” 欧阳予倩 《屏风後》:“要维持社会的风化应当先敦自己的品行。”3.恭谨。参见“ 敦授 ”。4.亲密;和睦。 银雀山 汉 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善者》:“故善者制險量阻,敦三軍,利屈伸。” 明 袁宏道 《王氏两节妇传》:“夫拮据勤家、與夫事姑、相夫訓子敦族之類,恆婦人之有知識者皆能之。”5.厚实。参见“ 敦脄 ”。6.大;多;深。《逸周书·小明武》:“上困下騰,戎遷其野,敦行王法,濟用金鼓。” 朱右曾 校释:“敦,大也。”《荀子·儒效》:“知之而不行,雖敦必困。” 杨倞 注:“苟不能行,雖所知多厚,必至困躓也。” 南朝 宋 谢灵运 《入彭蠡湖口》诗:“徒作千里曲,絃絶念彌敦。” 宋 曾巩 《代书寄赵宏》诗:“從來萬事固已拙,况乃病敦顔不少。”7.盛,茂盛。参见“ 敦牂 ”。8.崇尚,注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説禮、樂而敦《詩》《書》。” 孔颖达 疏:“説,謂愛樂之;敦,謂厚重之。” 晋 张悛 《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》:“故三王敦繼絶之德,《春秋》貴柔服之義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太宗贞观二年》:“上遣 杜如晦 等諭旨曰:‘匹夫猶敦然諾,奈何既許朕而復悔之!’” 胡三省 注:“敦然諾,猶重然諾也。” 清 顾炎武 《菰中随笔》:“士敦操尚,鄉耻輕薄。” 孙犁 《秀露集·读〈蒲柳人家〉》:“ 绍棠 敦于旧谊,每有新作,总是热情告我,希望看看。”9.勤勉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上惠其道,下敦其業。”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帝以 高 ( 趙高 )之敦於事也,赦之,復其官爵。” 唐 独孤及 《唐故开府杨公遗爱碑颂》:“人人得敦其業而厚其生。”10.劝勉;勉励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:“敦衆神使式道兮,奮六經以攄頌。” 颜师古 注:“敦,勉也。” 宋 林逋 《知县李大博得替》诗:“弦歌敦雅俗,桃李譪春榮。”11.督促。《易·复》:“敦復,无悔。” 高亨 注:“敦本督責促迫之義。”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前日不知 虞 之不肖,使 虞 敦匠事。” 朱熹 集注:“ 充虞 , 孟子 弟子,嘗董治作棺之事。”《新唐书·李光弼传》:“ 光弼 敦陣徐行,趨 東京 。”12.俗称鸡去势为“敦”。 宋 朱翌 《猗觉寮杂记》卷下:“物去其勢,豕曰獖,見《易》;牛曰犗,見佛書;馬曰扇,見《五代史》;鷄曰敦,犬曰閹,俗語。”13.犹顿。把东西使劲地放下。 金 董解元 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四:“自埋怨,自失笑,自解歎,自敦搠。” 元 关汉卿 《蝴蝶梦》第四折:“空教我哭啼啼自敦自摔,百般地唤不回來。”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七七回:“ 素姐 爲不叫他往 皇姑寺 去,從此敦葫蘆挣馬杓發作。”14.犹殿。在最后。《逸周书·武顺》:“一卒居前曰開,一卒居後曰敦,左右一卒曰閭,四卒成衛曰伯。” 卢文弨 注:“敦,猶殿。軍後曰殿。”15.姓。 春秋 时 卫 有 敦洽 。
敦2 [duī ㄉㄨㄟ]
[《廣韻》都回切,平灰,端。]
1.治理,管理。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:“敦 商 之旅,克咸厥功。” 郑玄 笺:“敦,治;旅,衆…… 武王 克 殷 而治 商 之臣民。”2.投掷;捶击。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敦六博,投高壺。” 刘文典 集解引 王念孙 曰:“敦,亦投也。敦,音都回反。” 元 关汉卿 《哭存孝》第二折:“詞未盡將他來駡,口未落便拳敦。”3.独处貌。《诗·豳风·东山》:“敦彼獨宿,亦在車下。” 郑玄 笺:“敦敦然獨宿於車下。” 朱熹 集传:“敦,獨處不移之貌。”4.比试。《庄子·说剑》:“王曰:‘今日試使士敦劍。’” 郭庆藩 集释引 郭嵩焘 曰:“敦劍即治劍之意。《説文》:‘敦,怒也;一曰,誰何也。’誰何猶言莫我何。亦即兩相比較之意。”
敦3 [duì ㄉㄨㄟˋ]
[《集韻》都内切,去隊,端。]
1.古代食器。用以盛黍、稷、稻、粱等。形状较多。一般为三短足,圆腹,二环耳,有盖。圈足的敦,盖上多有提柄。流行于 春秋 战国 时期。《礼记·明堂位》:“ 有虞氏 之兩敦, 夏后氏 之四連。” 郑玄 注:“皆黍稷器。” 陆德明 释文:“敦音對,又都雷反。”《仪礼·士丧礼》:“敦啓會面足,序出如入。” 郑玄 注:“敦有足,則敦之形如今酒敦。”《隋书·礼仪志二》:“薦粢盛爲六飯:粳以敦,稻以牟,黄粱以簠,白粱以簋,黍以瑚,粢以璉。” 清 方薰 《山静居诗话》:“敦羅槃列,豆進籩加。”2.指形制较大的酒器。 元 关汉卿 《五侯宴》第三折:“蘿卜蘸生醬,村酒大碗敦。唱會花桑樹,吃的醉醺醺。”3.通“ 憝 ”。怨恨,怨怒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有離俗不順其上,則百姓莫不敦惡,莫不毒孽。”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:“《説文》:‘憝,怨也。’《廣雅》:‘憝,惡也。’……本篇之敦惡與毒孽對文,《禮論篇》之敦惡與喜樂哀痛對文,則敦不得訓爲厚,亦不得讀爲困頓之頓也。 盧 引《方言》:‘諄,憎所疾也。 宋 魯 凡相惡謂之諄憎。’諄與敦亦聲之轉。” 明 冯惟敏 《折桂令·嘲友人下第乘独轮车》曲之一:“踡的個腿偎腮軟癱做一朵,敦的個手搥胸世不得通活。”
敦4 [dùn ㄉㄨㄣˋ]
[《廣韻》都困切,去慁,端。]
1.竖。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“ 伯昏瞀人 北面而立,敦杖蹙之乎頤。” 成玄英 疏:“敦,豎也,以杖柱頤。” 陆德明 释文:“敦,音頓。 司馬 云:‘豎也’。”2.同“ 墩 ”。土堆。《文选·班固〈答宾戏〉》:“今吾子處皇代而論 戰國 ,曜所聞而疑所覿,欲從堥敦而度高乎 泰山 ,懷氿濫而測深乎重淵,亦未至也。” 李善 注:“敦音頓,頓丘也。 服虔 曰:‘敦,音頓,頓丘也。’ 應劭 曰:‘《爾雅》曰:前高,堥丘;如覆敦者,敦丘。’” 李周翰 注:“堥、敦,小丘也。”3.指形状似土堆的东西。 元 关汉卿 《五侯宴》第三折:“舞會村田樂,困來坐草敦。”
敦5 [dùn ㄉㄨㄣˋ]
[《集韻》杜本切,上混,定。]
见“ 敦5然 ”。
敦6 [tún ㄊㄨㄣˊ]
[《集韻》徒渾切,平魂,定。]
通“ 屯2 ”。
1.布陈,屯聚。《诗·大雅·常武》:“鋪敦 淮 濆,仍執醜虜。” 郑玄 笺:“敦,當作屯……陳屯其兵於 淮水 大防之上以臨敵。”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神之斿,過天門,車千乘,敦 昆侖 。” 颜师古 注:“敦讀曰屯。屯,聚也。” 汉 袁康 《越绝书·外传记越地传》:“ 浙江 南路 西城 者, 范蠡 敦兵城也。”2.古时军伍编制单位。参见“ 敦6長 ”。
敦7 [tuán ㄊㄨㄢˊ]
[《廣韻》度官切,平桓,定。]
1.聚拢貌。《诗·大雅·行苇》:“敦彼行葦,牛羊勿踐履。” 毛 传:“敦,聚貌。” 孔颖达 疏:“《周禮》以葦好叢生而謂之叢物,故言‘敦,聚貌。’”2.谓聚拢。 宋 王禹偁 《酬种放徵君》诗:“人傳到遷客,面目敦慙怍。”3.通“ 團 ”。圆形。参见“ 敦7瓜 ”。
敦8 [diāo ㄉㄧㄠ]
[《集韻》丁聊切,平蕭,端。]
通“ 雕1 ”。
雕画,文饰。参见“ 敦8弓 ”、“ 敦8琢 ”。
敦9 [dào ㄉㄠˋ]
[《集韻》大到切,去号,定。]
覆盖。《周礼·春官·司几筵》:“每敦一几。” 郑玄 注:“敦,讀曰燾。燾,覆也。” 陆德明 释文:“敦音道。”
敦A [zhǔn ㄓㄨㄣˇ]
1.量器名。2.指长度单位。《周礼·天官·内宰》“出其度量淳制” 汉 郑玄 注:“ 鄭司農 云……故書淳爲敦, 杜子春 讀敦爲純,純謂幅廣也,制謂匹長也。” 阮元 校勘:“ 杜 讀爲純,義本《淮南·墬形訓》:‘門間四里,里間九純,純丈五尺。’注云:‘純,量名。’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