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朱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6731
【GBK编码】D6EC
【笔画数】6
【笔顺】311234
【汉语拼音】zhū,shú
【拼音编码】 zhu1 shu2
【五笔编码】 ri rii
【繁体字】硃
【郑码】MBKO
【注音符号】ㄓㄨˉ,ㄕㄨˊ
【广东话】zyu1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朱 zhū
<释义1>红色:~红。~批。~笔。~文(印章上的阳文)。~门(红漆大门,旧时指豪富人家)。
<释义2>矿物名:~砂(无机化合物,中医用于镇静剂。亦称“辰砂”、“丹砂”)。~墨。
<释义3>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朱 shú
<释义1>〔~提(
<释义2>墨sh?)〕古地名,在今中国四川宜宾市,产银,故银亦称“朱提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朱1 [zhū ㄓㄨ]
[《廣韻》章俱切,平虞,章。]
1.大红色。比绛色(深红色)浅,比赤色深。古代视为五色中红的正色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我朱孔陽,爲公子裳。”《论语·阳货》:“ 子 曰:‘惡紫之奪朱也。’”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:“朱,正色。紫,間色。”《礼记·月令》:“﹝孟夏之月﹞乘朱路,駕赤駵,載赤旂,衣朱衣。” 孔颖达 疏:“色淺曰赤,色深曰朱。” 唐 韩愈 《衢州徐偃王庙碑》:“得朱弓赤矢之瑞。” 周立波 《张润生夫妇》:“副队长的脸上飞朱了。”2.染成或涂成大红色。《後汉书·刘盆子传》:“ 崇 等欲戰,恐其衆與 莽 兵亂,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别,由是號曰‘赤眉’。”《太平广记》卷三○九引 唐 薛用弱 《集异记·蒋琛》:“朱其額,青其足。” 清 俞樾 《茶香室续钞·红船白船》:“ 聖祖 登極後,訪得之,無子,官其姪,並封其舟而朱之。”3.红色之物。指胭脂之类。 战国 楚 宋玉 《登徒子好色赋》:“東家之子,增之一分則太長,減之一分則太短;著粉則太白,施朱則太赤。”《元人小令集·一锭银过大德乐·双姬》曲之二:“弄粉調朱試罷曉妝,瀟灑似江梅,妖嬈勝海棠。” 清 徐士銮 《宋艳·驳辨》:“行雨行雲今是夢,施朱施粉未相宜。”4.红色之物。指红色印绶。《後汉书·宦官传论》:“若夫高冠長劒,紆朱懷金者,布滿宫闈。” 李贤 注引 李轨 曰:“朱,朱紱也。金,金印也。”5.红色之物。指红色官服。《南史·萧颖胄传》:“ 高帝 謂 赤斧 曰:‘ 穎胄 輕朱被身,覺其趨進轉美,足慰人意。’”6.朱砂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锺氏》:“染羽,以朱湛丹秫,三月而熾之。” 戴震 《考工记图》引 徐昭庆 曰:“朱,硃砂也。”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金石·银朱》:“昔人謂水銀出于丹砂,鎔化還復爲朱者,即此也。”7.指南方。古代以五色配属五方,朱色属南方。《论语·阳货》“惡紫之奪朱” 宋 邢昺 疏:“朱是南方正,紅是南方間。南爲火,火色赤。”参见“ 朱方 ”。8.煮熟。参见“ 朱弦 ”。9.木名。《说文·木部》:“朱,赤心木也。” 明 李梦阳 《杂诗》之三:“朱樹藹閑榭,奇巧媚荒淫。” 闻一多 《古典新义·释朱》:“赤心即棘心,亦即刺……赤心木,犹言有刺之木。”10.通“ 珠 ”。参见“ 朱履客 ”。11.通“ 侏 ”。参见“ 朱儒 ”、“ 朱愚 ”。12.姓。13.“硃”的简体字。
朱2 [shū ㄕㄨ]
[《集韻》慵朱切,平虞,禪。]
见“ 朱2提 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