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杖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6756
【GBK编码】D5C8
【笔画数】7
【笔顺】1234134
【汉语拼音】zhàng
【拼音编码】 zhang4
【五笔编码】 sdy sdyy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FAOS
【注音符号】ㄓㄤˋ
【广东话】zoeng6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杖 zhàng
<释义1>扶着走路的棍子:手~。拐~。
<释义2>泛指棍棒:擀面~。禅~。
<释义3>古代刑罚之一,用棍打:~脊。
<释义4>古同“仗”,恃,凭倚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杖1 [zhànɡ ㄓㄤˋ]
[《廣韻》直兩切,上養,證。]
1.手杖;拐杖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大夫七十而致事,若不得謝,則必賜之几杖。” 汉 崔瑗 《杖铭》:“乘危履險,非杖不行,年老力竭,非杖不彊。” 唐 杜甫 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唇焦口燥呼不得,歸來倚杖自嘆息。” 清 顾禄 《桐桥倚倬录·工作》:“杖,俗呼拐杖……大抵琢取山中榔、栗、楂樹老幹爲之。亦有以方竹、剡藤爲之者,光潤可喜。” 朱德 《登叠彩山赠徐老》诗:“登高不用杖,脱帽喜東風。”2.指扶杖;拄扙。 唐 韩愈 《画记》:“驢驅者四人,一人杖而負者,婦人以孺子載而可見者六人。”参见“ 杖家 ”。3.泛指棍棒或棒状物。《孔子家语·六本》:“ 舜 之事 瞽瞍 ……小棰則待過,大杖則逃走。” 宋 司马光 《涑水记闻》卷一:“ 太祖 姊面如鐵色,方在廚,引麵杖逐 太祖 ,擊之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二五回:“ 寶玉 一發拿刀弄杖、尋死覓活的,鬧的天翻地覆。”4.指居丧时所执的丧棒。《礼记·问丧》:“或問曰:杖者以何爲也?曰:孝子喪親,哭泣無數,服勤三年,身病體羸,以杖扶病也。” 唐 韩愈 《刘统军碑》:“於是相許諾,以告其孤 縱 。 縱 哭,捨杖拜曰:‘ 縱 不敢違。’” 清 袁枚 《随园随笔·杖》:“無杖則不成喪。”5.谓居丧持丧棒。《礼记·问丧》:“則父在不敢杖矣,尊者在故也;堂上不杖,辟尊者之處也……此孝子之志也。” 唐 韩愈 《河南少君李公墓志铭》:“不肖嗣 道敏 ,杖而執事,不敢違次。” 清 袁枚 《随园随笔·杖》:“夫爲妻杖,則子不杖矣,父爲長子杖,則孫不杖矣。”6.兵器。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:“操鐵杖以戰,而所擊無不碎。”《汉书·西域传上·乌弋山离国》:“﹝ 烏弋 ﹞以金銀飾杖。” 颜师古 注:“杖謂所持兵器也。”《宋史·刑法志二》:“今衆持兵杖劫糧廪,一切寬之,恐不足以禁姦。”7.古刑法名。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捶击犯人的背、臀或腿部。《隋书·刑法志》:“﹝ 趙郡王 叡 等﹞又上新令四十卷,大抵採 魏 、 晉 故事。其制,刑名五:一曰死……五曰杖。”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:“及肉刑既廢,今以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爲五刑。”《明史·世宗纪二》:“光禄少卿 馬從謙 坐誹謗杖死。”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一》:“自思出而被執,罪不過杖。”参见“ 杖刑 ”。8.刑具。施杖刑所用的棍棒。《魏书·刑罚志》:“檢杖之小大,鞭之長短,令有定式,但枷之輕重,先無成制。”《隋书·刑法志》:“杖皆用生荆,長六尺。有大杖、法杖、小杖三等之差。” 宋 赵彦卫 《云麓漫钞》卷三:“﹝ 唐宣宗 ﹞於内中置杖,杖内官。今内中有杖,始於 宣宗 。”9.鞭打。 唐 韩愈 《扶风郡夫人墓志铭》:“﹝ 盧氏 ﹞天資仁恕,左右媵侍常蒙假與顔色,人人莫不自在,杖婢使數,未嘗過二三。” 宋 王谠 《唐语林·补遗二》:“時 穆 家法最峻, 寧 命諸子直饌,稍不如意,則杖之。” 清 徐士銮 《宋艳·奇异》:“有朱衣樂人誤旨,公性卞急,遽杖於馬前。”10.握,执持。《书·牧誓》:“王左杖黄鉞,右秉白旄以麾。” 汉 袁康 《越绝书·外传记越地传》:“ 句踐 乃身被賜夷之甲,帶步光之劍,杖物盧之矛,出死士三百人,爲陣關下。”11.凭恃,依靠。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:“杖莫如信。完守以老 楚 ,杖信以待 晉 ,不亦可乎?”《汉书·李寻传》:“外臣不知朝事,竊信天文即如此,近臣已不足杖矣。” 颜师古 注:“杖,謂倚任也。”《新唐书·突厥传下》:“ 西突厥 去我遠,緩急不可杖,可與昏乎?”《资治通鉴·晋愍帝建兴二年》:“凡立大功,必杖大義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