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柯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67EF
【GBK编码】BFC2
【笔画数】9
【笔顺】123412512
【汉语拼音】kē
【拼音编码】 ke1
【五笔编码】 ssk sskg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FAJ
【注音符号】ㄎㄜˉ
【广东话】o1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柯 kē
<释义1>斧子的柄:斧~。
<释义2>草木的枝茎:交~错叶。
<释义3>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柯1 [kē ㄎㄜ]
[《廣韻》古俄切,平歌,見。]
1.常绿乔木。叶全缘或有齿缺,螺旋状排列;花单性,雌雄同株;果实为坚果,隔年成熟;木材坚硬,供建筑、制器物之用。参阅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木二·柯树》。2.草木的枝茎。《礼记·礼器》:“如竹箭之有筠也,如松柏之有心也……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。”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豐殺莖柯,毫芒繁澤,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别也。”《文选·张衡〈西京赋〉》:“浸石菌於重涯,濯靈芝以朱柯。” 薛综 注:“朱柯,芝草莖赤色也。” 宋 王安石 《送石赓归宁》诗:“忽隨雁南飛,當此葉辭柯。” 清 陈瑚 《赠吴兴公》诗:“逝水無迴瀾,落花難上柯。”3.斧柄。《诗·豳风·伐柯》:“伐柯如何,匪斧不克。” 毛 传:“柯,斧柄也。”《国语·晋语八》:“今若大其柯,去其枝葉,絶其本根,可以少閒。” 韦昭 注:“柯,斧柄,所操以伐木。” 汉 陈琳 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:“有斧無柯,何以自濟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懿宗咸通九年》:“ 辛讜 言於 杜慆 ,請出求救於 淮 浙 。夜,帥敢死士十人,執長柯斧,乘小舟,潛往斫賊水寨而出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三二回:“停柯住斧出林外,趨步將身上石崖。”4.古为长三尺之称。引申为法则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车人》:“車人爲車,柯長三尺,博三寸,厚一寸有半……轂長半柯,其圍一柯有半,輻長一柯有半。”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:“柯長三尺,謂斧柄,因以爲度。” 贾公彦 疏:“凡造作皆用斧,因以量物。”《尔雅·释诂》:“柯……法也。” 清 王夫之 《诗经稗疏·豳风》“伐柯”:“上古之事質,不别立尺度,即以斧斤之柄爲則。柯長三尺,博三寸,厚一寸有半,凡爲車之事,皆以此爲尺度,故《爾雅》曰:‘柯,法也。’”5.碗,盂一类的器物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故 魯 人以榶, 衛 人用柯, 齊 人用一革。”《方言》第五:“盂, 宋 、 楚 、 魏 之間或謂之盌,盌謂之盂……盂謂之柯。”6.同“ 閜 ”。大耳杯。7.指船。 唐 王建 《泛水曲》:“閲芳無留瞬,弄桂不停柯。水上秋日鮮,西山碧峩峩。”8.古地名。 春秋 齐 地。在今 山东省 东阿县 与 阳谷县 之间。《春秋·庄公十三年》:“冬,公會 齊侯 ,盟于 柯 。” 杜预 注:“此 柯 ,今 濟北 東阿 , 齊 之 阿 邑。” 杨伯峻 注:“ 柯 , 齊 邑。今 山東省 陽穀縣 東北五十里有 阿城鎮 ,當是故城所在。”9.古地名。 春秋 卫 地。在今 河南省 内黄县 东北。《春秋·襄公十九年》:“ 叔孫豹 會 晉 士匄 于 柯 。” 杜预 注:“ 魏郡 内黄縣 東北有 柯城 。” 杨伯峻 注:“據《清一統志》, 柯城 在今 河南 内黄縣 東北。與 莊 十三年之 柯 異地。”10.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