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校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6821
【GBK编码】D0A3
【笔画数】10
【笔顺】1234413434
【汉语拼音】xiào,jiào
【拼音编码】 xiao4 jiao4
【五笔编码】 suq suqy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FSOO
【注音符号】ㄒㄧㄠˋ,ㄐㄧㄠˋ
【广东话】gaau3 haau6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校 xiào
<释义1>学堂,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:~园。~长。
<释义2>军衔的一级,在“将”之下,“尉”之上。
<释义3>古代军队编制单位:~尉(统带一校的军官)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校 jiào
<释义1>比较:~场。
<释义2>查对、订正:~勘。~订。~对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校1 [jiào ㄐㄧㄠˋ]
[《廣韻》古孝切,去效,見。]
亦作“ 挍1 ”。
1.古代枷械类刑具的统称。《易·噬嗑》:“屨校滅趾,無咎。” 王弼 注:“校者以木絞校也,即械也。校者取其通名也。” 孔颖达 疏:“校謂所施之械也。”《新唐书·李绅传》:“ 湘 素直,爲人誣衊,大校重牢,五木被體。”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四》:“有疫死還魂者,在冥司遇其故人,襤褸荷校。”2.栅栏。《墨子·备穴》:“爲鐵校,衛穴四。” 孙诒让 间诂:“鐵校,蓋鑄鐵爲闌校,以禦敵。”《资治通鉴·齐明帝建武三年》:“壬午,詔:‘乘輿有金銀飾校者,皆剔除之。’” 胡三省 注:“校,欄格也。飾其校,飾其欄格也。”3.拦取禽兽。参见“ 校獵 ”。4.古代军队的一种建制。亦指军营。《逸周书·允文》:“官校屬職,因其百吏。” 朱右曾 校释:“校,軍營。在官在軍之百吏因而不改。”《文选·司马相如·〈上林赋〉》:“前皮軒,後道遊, 孫叔 奉轡, 衛 公參乘,扈從横行,出乎四校之中。” 李善 注引 文颖 曰:“凡五校,今言四者,中一校隨天子乘輿也。”《魏书·世祖纪上》:“或有故違軍法私離幢校者,以軍法行戮。”《资治通鉴·周赧王五十七年》:“正月 王陵 攻 邯鄲 ,少利,益發卒佐 陵 ; 陵 亡五校。” 胡三省 注:“校,猶部隊也。”5.古代军职级别。《墨子·迎敌祠》:“蓬矢射之,茅參發,弓弩繼之,校自門左,先以揮,木石繼之。” 孙诒让 间诂:“校,蓋軍部曲吏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桓帝延熹二年》:“其餘卿、將、尹、校五十七人。” 胡三省 注:“校,諸校尉也。” 宋 叶適 《上孝宗皇帝札子》:“今營、屯、廂、禁,見卒至六十萬,羣校貴將,廪禄無算,外虚州縣,内困朝廷。”《清史稿·职官志六》:“軍衡掌班秩、階品……正軍校正五品,副軍校正六品,協軍校正七品。”6.“ 校人 ”的省称。养马官。7.计较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 曾子 曰:‘有若無,實若虚,犯而不校。’” 朱熹 集注:“校,計校也。” 唐 韩愈 《和侯协律咏笋》:“短長終不校,先後竟誰論。”《古今小说·张道陵七试赵昇》:“衆人見 趙昇 連住數日,並不轉身,漸漸出言侮慢…… 趙昇 愈加和悦,全然不校。” 清 戴名世 《张验封家传》:“爲人寬厚和平,平生未嘗有疾言怒色,有犯者皆不與校。”8.抗争,抵抗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 重耳 曰:‘君父之命不校。’” 杨伯峻 注:“校猶言抵抗。”《大戴礼记·用兵》:“蜂蠆挾螫而生,見害而校,以衛厥身。” 宋 苏辙 《蜀论》:“觀其平居無事,盜入其室,懼傷而不敢校,此非有好亂難制之氣也。”9.抗衡,较量。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:“ 韓 魏 之彊,足以校於 秦 。” 司马贞 索隐:“謂足以與 秦 爲敵也。”《晋书·江逌传》:“今兵非不精,而衆少於 羌 ,且其塹栅甚固,難與校力,吾當以計破之。” 宋 苏轼 《代侯公说项羽辞》:“大王知夫博者事乎?夫財均則氣均,氣均則敵偶……已而財索氣竭,徒手而校之,則大王之勝勢去矣。” 清 薛福成 《筹洋刍议·邻交》:“ 中國 而力與之校,固藉爲開釁之端; 中國 而不與之校,亦愈知 中國 之弱。”10.考核,考察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比年入學,中年考校。” 郑玄 注:“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之德行道藝。” 唐 韩愈 《送浮屠文畅师序》:“人固有儒名而 墨 行者,問其名則是,校其行則非。” 明 李东阳 《哭商懋衡侍讲》诗:“講經春殿爐烟煖,校藝秋闈燭影紅。” 鲁迅 《中国小说史略》第一篇:“右三派者,校以 胡應麟 之所分,實止兩類,前一即雜録,後二即志怪。”11.计数,查点。《荀子·强国》:“威彊乎 湯 武 ,廣大乎 舜 禹 ,然而憂患不可勝校也。” 杨倞 注:“校,計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京師之錢累百鉅萬,貫朽而不可校。” 颜师古 注:“校謂計數也。” 唐 韩愈 《唐银青光禄大夫路公神道碑铭》:“居 宣 五年,以疾去位。校其倉,得石者五十萬餘。” 宋 蔡絛 《铁围山丛谈》卷六:“歲校出入,得息錢四十萬緡。”12.比较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 龍子 曰:‘治地莫善於助,莫不善於貢。’貢者,校數歲之中以爲常。” 唐 元稹 《哭子》诗之五:“鞭朴校多憐校少,又緣遺恨哭三聲。” 清 薛福成 《出使四国日记·光绪十七年二月十五日》:“夫以 埃及 之學與 希臘 校,則 埃及 爲樸略矣。”13.校勘,考订。《国语·鲁语下》:“昔 正考父 校 商 之名頌十二篇於 周 太師。” 汉 班固 《〈答宾戏〉序》:“ 永平 中爲郎,典校秘書。” 北齐 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·书证》:“必如《左傳》‘止戈爲武’……之類,後人自不得輒改也,安敢以《説文》校其是非哉?” 宋 叶適 《魏华甫鹤山书院》诗:“憶君低回校 天禄 ,高論自遣陳言鋤。” 鲁迅 《古籍序跋集·〈云谷杂记〉跋》:“唯訛奪甚多,不敢輕改,當於暇日細心校之。”14.差,相差。《西京杂记》卷四:“ 真 ( 皇甫嵩真 )嘗自算其年,壽七十三。‘ 真 綏和 元年正月二十五日晡死。’,書其壁以記之。至二十四日晡時死。其妻曰:‘見 真 算時,長下一算,欲以告之,慮脱有旨,故不敢言。今果校一日。’” 唐 杜甫 《狂歌行赠四兄》:“與兄行年校一歲,賢者是兄愚者弟。”15.交,交往。 唐 张籍 《送扬州判官》诗:“征南幕裏多賓客,君獨相知最校深。”16.病愈。 唐 张籍 《患眼》诗:“三年患眼今年校,免與風光便隔望。” 唐 白居易 《病中赠南邻觅酒》诗:“頭痛牙疼三日卧,妻看煎藥婢來扶。今朝似校擡頭語,先問南鄰有酒無?” 前蜀 贯休 《秋寄栖一》诗:“眼中瘡校未,般若偈持無。”17.装饰。参见“ 校飾 ”、“ 校具 ”。
校2 [xiào ㄒㄧㄠˋ]
[《廣韻》胡教切,去效,匣。]
亦作“ 較3 ”。
1.古代称学校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 鄭 人遊於鄉校,以論執政。” 杜预 注:“鄉之學校。”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設爲庠序學校以教之…… 夏 曰校, 殷 曰序, 周 曰庠。”《汉书·平帝纪》:“﹝ 元始 三年﹞立學官。郡國曰學,縣、道、邑、侯國曰校。”2.近代为学校的通称。参见“ 校2舍 ”。3.教,教习。《商君书·境内》:“軍爵,自一級已下至小夫,命曰校徒操出。” 高亨 注:“校,教也。徒,兵衆也。校徒操士即教育操練的士兵。”4.现代军队中低于将,高于尉的一级军衔。如:大校、上校、中校、少校。5.呈效,呈现。《管子·地员》:“五臭所校,寡疾難老。” 郭沫若 等集校:“ 豬飼彦博 云:‘校疑當作效。’ 王紹闌 云:‘校之言效也。《曲禮》 鄭 注:效猶呈也。謂五臭之草,其香味所呈效,令人寡疾難老也。’” 汉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郊语》:“不謹事主,其禍來至顯;不畏敬天,其殃來至闇……故曰:堂堂如天,殃言不必立校,默而無聲,潜而無形也。”6.仿效。《管子·牧民》:“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。” 尹知章 注:“校,效也。君無所尊,民亦效之。” 唐 白居易 《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·竞渡》:“自經放逐來顦顇,能校 靈均 死幾多。” 元 许友壬 《沁园春》词:“老友相逢,清談絶倒,休校 劉郎 去後栽。”7.喜悦愉快。《墨子·经说下》:“所欲相不傳,意若未校。” 孙诒让 间诂引 张惠言 曰:“校,悦也。”《荀子·礼论》:“凡禮始乎棁,成乎文,終乎悦校。”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:“校,當作‘恔’,恔者,快也。”8.姓。 汉 有 校荫 。
校3 [jiǎo ㄐㄧㄠˇ]
[《集韻》吉巧切,上巧,見。]
通“ 絞1 ”。
1.牢固。 宋 周密 《癸辛杂识别集·德寿赏月》:“橋用 吴璘 所進階石甃之,瑩徹如玉,以金釘校。”2.急速;急促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弓人》:“恒角而短,是謂逆橈,引之則縱,釋之則不校。” 郑玄 注:“校,疾也。即不用力放之,又不疾。”《文选·张衡〈西京赋〉》:“發引和,校鳴葭。” 张铣 注:“葭,管也,促曲令急。”3.暗绿色。《大戴礼记·夏小正》:“校也者,若緑色然。婦人未嫁者衣之。” 顾凤藻 集解:“校,絞借字。《玉藻》‘絞衣’ 鄭康成 注:‘絞,蒼黄之色。’” 明 杨慎 《丹铅续录·间色名》:“似緑色曰校,女嫁者服之。”
校4 [qiāo ㄑㄧㄠ]
[《集韻》丘交切,平爻,溪。]
通“ 骹1 ”。
器物的脚、腿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主人拂几授校,拜送。” 郑玄 注:“校,几足。”《礼记·祭统》:“夫人薦豆執校。” 郑玄 注:“校,豆中央直者也。” 宋 梅尧臣 《和孙端叟蚕具·高几》:“桑柔不倚梯,摘桑賴高几,每於得葉易,曾靡憂校披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