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欑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6B11
【GBK编码】99E7
【笔画数】23
【笔顺】12343121353121352511134
【汉语拼音】cuán
【拼音编码】 cuan2
【五笔编码】 stfm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FMRL
【注音符号】ㄘㄨㄢˊ
【广东话】cyun4 zaan2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欑 cuán
<释义1>见“攒2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欑1 [cuán ㄘㄨㄢˊ]
[《集韻》徂丸切,平桓,從。]
亦作“ 櫕1 ”。
1.丛聚;积聚。《礼记·丧服大记》:“君殯用輴,欑至于上。” 郑玄 注:“欑猶菆也。” 孔颖达 疏:“欑猶菆也者,謂菆聚其木周於外也。” 南朝 齐 谢朓 《咏蔷薇》:“發蕚初欑紫,餘采尚霏紅。”一本作“ 攢 ”。 唐 刘禹锡 《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》诗:“君門起天中,多士如星欑。”一本作“ 攢 ”。 清 顾炎武 《日知录·前代陵墓》:“或功濟當時,德章一世,而塋壟欑穢,封樹不修。”2.积竹杖。聚合细竹为之。《周礼·考工记序》“ 秦 無廬” 汉 郑玄 注:“廬讀爲纑,謂矛戟柄竹欑柲。”《说文·木部》:“欑,積竹杖。”3.暂厝;停殡。谓临时安置灵柩以待安葬。 宋 徐梦莘 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四九:“因患身故,州司以京于 崇教寺 之側拘欑。” 清 毛奇龄 《丧礼言事不实说》:“若襲與柩,則安能有踰月不歛,踰月不欑之理。” 章炳麟 《新方言·释宫》:“ 江 、 淮 、 吴 、 越 皆謂槀葬爲欑,謂其屋爲欑基。”参见“ 欑宫 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