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正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6B63
【GBK编码】D5FD
【笔画数】5
【笔顺】12121
【汉语拼音】zhèng,zhēng
【拼音编码】 zheng4 zheng1
【五笔编码】 ghd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AII
【注音符号】ㄓㄥˋ,ㄓㄥˉ
【广东话】zeng3 zing1 zing3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正 zhèng
<释义1>不偏斜,与“歪”相对:~午。~中(zh峮g )。~襟危坐。
<释义2>合于法则的:~当(d刵g )。~派。~楷。~规。~大光明。~言厉色。拨乱反~。
<释义3>合于道理的:~道。~确。~义。~气。
<释义4>恰好:~好。~中(zh恘g )下怀。
<释义5>表示动作在进行中:他~在开会。
<释义6>两者相对,好的、强的或主要的一方,与“反”相对,与“副”相对:~面。~本。
<释义7>纯,不杂:~色。~宗。~统。纯~。
<释义8>改去偏差或错误:~骨。~误。~音。~本清源。
<释义9>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:~方形。
<释义10>指失去电子的,与“负”相对:~电。
<释义11>大于零的,与“负”相对:~数(sh?)。
<释义12>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正 zhēng
<释义1>〔~月〕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。简称“正”,如“新~”。
<释义2>反邪负侧歪倒副偏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正1 [zhènɡ ㄓㄥˋ]
[《廣韻》之盛切,去勁,章。]
1.当中;不偏。《文选·张衡〈东京赋〉》:“及至農祥晨正,土膏脉起,乗鑾輅而駕蒼龍,介馭問以剡耜。” 薛综 注:“農祥,天駟,即房星也。晨时正中也。” 张铣 注:“房星正月中晨現南方,農之祥候也。是時土脉潤起,可以耕也。”2.直,不弯曲。《书·说命上》:“惟木從繩則正。” 孔 传:“言木以繩直。”3.端正,不斜不歪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席不正不坐。” 清 龚自珍 《病梅馆记》:“梅以曲爲美,直則無姿;以欹爲美,正則無景。” 巴金 《寒夜》十二:“同事们的笑声惊醒了他,他连忙坐正。”4.正直,正派。《管子·权修》:“凡牧民者,欲民之正也。欲民之正,則微邪不可不禁也。”《後汉书·荀彧传》:“ 田豐 剛而犯上, 許攸 貪而不正。” 唐 韩愈 《祭郴州李使君文》:“洞古往而高觀,固邪正之相寇。”5.公正合理;不偏颇。 汉 刘向 《列女传·齐伤槐女》:“刑殺不正,賊民之深者也。” 晋 袁準 《刑法》:“法出而不正,是無法也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六:“冥司道他持論甚正,放教還魂;仍追 烏老 置之地獄。”6.正确。《汉书·郊祀志下》:“究觀方士祠官之變, 谷永 之言,不亦正乎!不亦正乎!”7.准确,无偏差。参见“ 正正 ”。8.标准;准则。《商君书·开塞》:“民務勝而力征,務勝則争,力征則訟,訟而無正,則莫得其性也。”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 孝文 二年,又詔丞相、太尉、御史:‘法者,治之正,所以禁暴而衛善人也。’” 宋 晁説之 《晁氏客语》:“人臣事君,當以 王陵 爲正。”9.合乎法度、规律或常情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夫仁政,必自經界始。經界不正,井地不鈞,穀禄不平,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。”《汉书·严安传》:“刑罰少,則陰陽和,四時正,風雨時……民不夭厲,和之至也。” 宋 孙奕 《履斋示儿编·文说·作文法》:“文貴乎正,過於正則朴,故濟之以葩。”《老残游记续集遗稿》第二回:“男女相愛,本是人情之正,被情絲繫縛,也是有的。” 茅盾 《子夜》十四:“他看着 吴荪甫 的脸,也觉得气色不正。”10.整齐。参见“ 正正 ”。11.纯一不杂。《汉书·广陵厉王刘胥传》:“ 胥 宫園中棗樹十餘莖,莖正赤,葉白如素。” 汉 应劭 《风俗通·怪神·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》:“老狸正赤,略無衣毛。” 宋之的 《草地颂歌》:“雪梨年产量是三百六十万斤,特点是:皮薄、水多、核小、滋味正。”12.真诚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王問臣,臣不敢不以正對。”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然御史大夫 張湯 智足以拒諫,詐足以飾非,務巧佞之語,辯數之辭,非肯正爲天下言。”13.正式的;主要的。《隋书·经籍志一》:“於祕書内補續殘缺,爲正副二本,藏於宫中。”参见“ 正職 ”。14.正当的,正经的。 杨朔 《三千里江山》第三段:“他早忌了酒,也不再使性子,他的力量都发挥到正处。”15.指正面。同“ 背 ”、“ 侧 ”、“ 正房 ”。16.指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。如:正方形,正六角形。17.严肃,严正。《孙子·九地》:“將軍之事,静以幽,正以治。”18.使庄重严肃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正爾容,聽必恭。”《再生缘》第六二回:“無戲謔,正容顔,教一回時問一番。”19.辨别是非,判定正误。 三国 魏 刘劭 《人物志·材理》:“夫辯有理勝,有辭勝,理勝者正白黑以廣論,釋微妙而通之。” 晋 袁宏 《後汉纪·光武帝纪三》:“民有事争訟,爲正曲直,此大功也。” 宋 曾巩 《祭宋龙图文》:“公在太史,維僚與屬,正繆辨訛,公爲耳目。”20.纠正,修正。指将歪斜不正或有偏差、谬误的事物改正过来。 唐 韩愈 《东都遇春》诗:“坐疲都忘起,冠側懶復正。” 宋 曾巩 《本朝政要策·历》:“ 周世宗 用 王樸 ,有欽天之曆。當 樸 之成曆也, 王處訥 謂之曰:‘此曆可且行,久則差矣。’既而果然。 宋 興,命 處納 正之。”参见“ 正席 ”。21.特指在政治、道德、思想、言论、礼仪等方面,将违反原则、标准或规定的匡正过来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禮,之所以正國也。譬之猶衡之於輕重也,猶繩墨之於曲直也。” 汉 荀悦 《汉纪·惠帝纪》:“ 秦 承其弊,不能正其制,以求其中,而遂廢諸侯,改爲郡縣。” 北齐 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·省事》:“諫諍之徒,以正人君之失,爾必在得言之地,當盡匡贊之規,不容苟免偷安,垂頭塞耳。” 宋 叶適 《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》:“又言:‘新學初建,科場適開,萬方趨嚮於是乎卜。學者不粹然一出於 孔 氏,而以專門曲學亂之,可乎?’上曰:‘此所以正人心也。’”22.治理。《易·蹇》:“當位貞吉,以正邦也。”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聖人知治國之要,故令民歸心於農。歸心於農,則民樸而可正也。” 三国 魏 刘劭 《人物志·流业》:“兼有三才,三才皆備,其德足以厲風俗,其法足以正天下,其術足以謀廟勝,是謂國體, 伊尹 吕望 是也。”23.谓治罪。《书·汤誓》:“ 夏氏 有罪,予畏上帝,不敢不正。” 孔 传:“不敢不正 桀 罪誅之。”《後汉书·张酺传》:“ 酺 部吏 楊章 窮究,正 海 罪,徙 朔方 。” 宋 曾巩 《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》:“余嘗聞 繁昌 有大姓殺人,州縣不能正其罪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一:“今 世名 不煩官法,手刃其人,以報父仇,特來投到請死,乞正 世名 擅殺之罪。”24.止,制止。《诗·邶风·终风序》:“見侮慢而不能正也。” 郑玄 注:“正,猶止也。”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長也。” 孙奭 疏:“謂必有事於集義而不可止也。”25.登位;就职。《东观汉记·下邳惠王衍传》:“惟王與 下邳王 恩義至親,正此國嗣,非王而誰?”《後汉书·皇甫规传》:“伏見中郎將 張奂 ,才略兼優,宜正元帥,以從衆望。” 宋 曾巩 《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》:“自踐東朝,淵默恭慎……及正南面,勤勞庶政。” 清 恽敬 《〈顾命〉辨下》:“始死,正嗣子之位,全乎子者也。”参见“ 正位 ”。26.决定;确定。《诗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:“考卜維王,宅是 鎬京 ,維龜正之, 武王 成之。” 高亨 注:“正,定也。”《周礼·天官·宰夫》:“歲終,則令羣吏正歲會;月終,則令正月要。” 郑玄 注:“正猶定也。”27.预定。《公羊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:“師出不正反,戰不正勝也。” 王引之 《经义述闻·春秋公羊传》:“言師之出也,不能預定其反;其戰也,不能預定其得勝。”28.敕令,命令。《汉书·燕灵王刘建传》:“ 紀太后 欲其家重寵,令其長女 紀翁主 入王宫,正其後宫無令得近王,欲令愛 紀氏 女。”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诏策》:“敕者,正也。”29.嫡。与“庶”相对。《穀梁传·隐公四年》:“諸侯與正而不與賢也。”《公羊传·哀公六年》:“夫千乘之主,將廢正而立不正,必殺正者。”此指嫡长子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:“自今以後,皆不得登用妾媵以爲嫡正。” 清 李渔 《怜香伴·盟谑》:“只説大娘情願做小,要取奴家作正。”此指嫡妻。30.君长。《老子》:“清静爲天下正。”《吕氏春秋·君守》:“天之大静,既静而又寧,可以爲天下正。” 高诱 注:“正,主。”31.指君临,统治。《墨子·节用中》:“古者明王聖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,此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顺民》:“昔者, 湯 克 夏 而正天下,天大旱,五年不收, 湯 乃以身禱於桑林。” 陈奇猷 校释引 王念孙 曰:“正天下,君天下也。”32.泛指官长。《书·多方》:“爾乃自作不典,圖忱于正。” 孙星衍 疏:“乃自爲不法,謀取信于正長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其貴國之賓至,則以班加一等,益虔。至於王吏,則皆官正莅事,上卿監之。” 韦昭 注:“正,長也。”《礼记·王制》:“成獄辭,史以獄成告於正。”《资治通鉴·陈宣帝太建九年》:“ 周 初行《刑書要制》:羣盜贓一匹,及正、長隱五丁若地頃以上,皆死。” 胡三省 注:“ 隋 因 周 制,制人五家爲保,保有長;保五爲閭,閭四爲族,皆有正。”33.古官名。军官名。《逸周书·武顺》:“三伯一長曰‘佐’,三佐一長曰‘右’,三右一長曰‘正’。”34.古官名。行政长官名。 汉 蔡邕 《独断》:“守者, 秦 制也。 秦 兼天下,置 三川 守…… 世祖 都 洛 ,改曰‘正’。”《南史·江革传》:“﹝ 江革 ﹞後爲 建康 正,頻遷 秣陵 、 建康 令,爲政明肅,豪强憚之。”35.“正書”、“正楷”的简称。 宋 陈师道 《後山谈丛》卷三:“世傳 張長史 學 吴 畫不成而爲草, 顔魯公 學 張 草不成而爲正,世豈知其然哉?”36.副词。正在。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我思 舜 ,正鬱陶。” 唐 韩愈 《送李六协律归荆南》诗:“柳花還漠漠,江燕正飛飛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七回:“見 王夫人 正和 薛姨媽 長篇大套的説些家務人情話。” 魏巍 《东方》第六部第一章:“他们正酝酿着一个大阴谋。”37.副词。正好,恰好。《史记·樗里子甘茂列传》:“至 漢 興, 長樂宫 在其東, 未央宫 在其西,武庫正值其墓。”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後賊追至, 王 欲舍所携人, 歆 曰:‘本所以疑,正爲此耳。’” 唐 韩愈 《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》:“小人言不可信,類如此,亦在大賢斟酌而斷之;流言止於智者,正謂此耳。” 清 黄遵宪 《十月十九日至沪》诗:“公正南歸吾北上,欲論國事恨無緣。” 刘大白 《西风诗》:“风不长西……正和月不长亏一样。”38.副词。偏偏。表示同所要求或所期望的相反。《後汉书·刘玄传》:“帝方對我飲,正用此時持事來乎?”39.副词。仅;只。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:“乃自 吴 尋二 陸 , 平原 不在,正見 清河 。”《北齐书·神武帝纪上》:“此正可統三千騎以還,堪代我主衆者唯 賀六渾 耳。” 宋 吴曾 《能改斋漫录·事始二》:“弟曰:‘人有唾面者,潔之乃已。’ 師德 曰:‘未也,潔之是違其怒,正使其自乾耳。’”40.副词。的确,实在。表示肯定的强调语气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正唯弟子不能學也。” 明 沈德符 《野獲编补遗·禨祥·宫殿被灾》:“今礦税流毒遍滿區宇,動以三殿兩宫大工爲辭,且云停止有日,正不知告竣何日也。” 清 黄宗羲 《传是楼藏书记》:“ 歐陽公 云:‘物常聚於所好,而常得於有力之强,二者正是難兼。’”41.连词。纵然,即使。《汉书·循吏传·王霸》:“ 許丞 廉吏,雖老,尚能拜起送迎,正頗重聽,何傷?” 晋 袁宏 《後汉纪·光武帝纪一》:“今北方清静,振大兵來攻 洛陽 ,正使公有連城之守,猶不足當,今保一城,欲何望乎?” 清 黄宗羲 《五军都督府都事佩于李君墓志铭》:“汝不知 楊大洪 先生乎?正復讀書何益。”42.代词。犹这么,这样。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四回:“俺媽看見 齊二叔 ,問他:‘今年怎正利害?’”43.古代指军队作战的常法。与“奇”相对。其含义甚广,如先出为正、后出为奇,正面为正、侧翼为奇,明战为正、暗攻为奇,等等。《孙子·势》:“戰勢不過奇正,奇正之變,不可勝窮也。” 晋 傅玄 《古今画赞》:“ 孫武 論兵,實妙于神。奇正叠用,變化無形。” 宋 陈亮 《酌古论·李靖》:“敵堅則用正,敵脆則用奇,正以挫之,奇以掩之,均勝之道也。”44.古代用的数目字,为十亿万。 明 胡应麟 《少室山房笔丛·双树幻钞中》:“古 黄帝 算法,總有二十三數,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百、千、萬、億、兆、京、垓、秭、壤、溝、澗、正、載。”45.古代记时术语,指“时”的后半部分。 清 钱大昕 《十驾斋养新录·二十四时》:“一日分十二時,每時又分爲二,曰初,曰正。是爲二十四小時。”46.数学上指大于零的,物理学上指失去电子的。与“负”相对。如:正数;正电荷。47.通“ 政 ”。政治;政事。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今兹之正,胡然厲矣!” 高亨 注:“[正]通‘政’。”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臣聞明主莅正,有功者不得不賞,有能者不得不官。”《汉书·陆贾传》:“夫 秦 失其正,諸侯豪傑並起。” 颜师古 注:“正,亦政也。” 宋 岳珂 《桯史·岳鄂武穆王本传》:“都督以正問, 飛 不敢不盡其愚,豈以得兵爲念邪?”48.通“ 證 ”。凭证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女出于母左,父西面戒之,必有正焉,若衣若笄。” 胡培翚 正义引 盛世佐 曰:“以物爲憑曰正。”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指九天以爲正兮,夫唯靈修之故也。”49.通“ 證 ”。证实。 晋 杜预 《〈春秋左氏传〉序》:“推變例以正褒貶,簡二傳而去異端,蓋 丘明 之志也。” 宋 叶適 《林德秀墓志铭》:“其於學,知所謂大者而好之,審所謂疑者而通之,求所謂是者而正之。”50.通“ 證 ”。谏。《晏子春秋·外篇上三》:“君居處無節,衣服無度,不聽正諫。” 张纯一 校注引 王念孙 曰:“正與證同。《説文》:證,諫也。” 汉 刘向 《列女传·晋羊叔姬》:“ 羊舌子 好正,不容於 晉 ,去而之三室之邑。” 唐 韩愈 《唐故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铭》:“ 冕 使公攝 泉州 。 冕 文書所條下,有不可者,公輒正之。”51.姓。 战国 有 正伯侨 。见《史记·封禅书》。
正2 [zhēnɡ ㄓㄥ]
[《廣韻》諸盈切,平清,章。]
1.正月。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。《书·舜典》:“月正元日, 舜 格于 文祖 。” 孔 传:“月正,正月。”《东观汉记·光武帝纪》:“自 漢 草創德運,正朔服色,未有所定, 高祖 以十月爲正。”《平山冷燕》第九回:“因歲暮,就在家過了年,新正方起身上任。”2.用以代称历法。 宋 孙奕 《履斋示儿编·经说·〈七月〉兼夏周正》:“ 周公 作《七月》,備陳一歲之事,而正則迭用 夏 周 何也?意其 夏 正建寅,順四時之序,便於農事,乃以月言; 周 正建子,明一陽之生,以改正朔,乃以日言。”参见“ 正2月 ”。3.箭靶的中心位置。《诗·齐风·猗嗟》:“終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” 郑玄 笺:“正,所以射於侯中者。” 孔颖达 疏:“正者,侯中所射之處。” 北周 庾信 《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》:“正繪五采之雲,壺寧百福之酒。”参见“ 正2鵠 ”。4.见“ 正2營 ”。5.通“ 征 ”。赋税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勋》:“惟加田無國正。”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:“正,謂税也。”6.通“ 征 ”。指征税。《周礼·地官·司门》:“幾出入不物者,正其貨賄。” 郑玄 注:“正,讀爲‘征’,征税也。”7.通“ 征 ”。征伐。《诗·商颂·玄鸟》:“古帝命 武湯 ,正域彼四方。” 高亨 注:“此‘正’應讀爲‘征’。”8.通“ 征 ”。征役。《礼记·燕义》:“若有甲兵之事,則授之以車甲,合其卒伍,置其有司,以軍法治之,司馬弗正。” 陆德明 释文:“正,音征。” 孔颖达 疏:“正,役也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