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沙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6C99
【GBK编码】C9B3
【笔画数】7
【笔顺】4412343
【汉语拼音】shā,shà
【拼音编码】 sha1 sha4
【五笔编码】 iit iitt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VKM
【注音符号】ㄕㄚˉ,ㄕㄚˋ
【广东话】saa1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沙 shā
<释义1>非常细碎的石粒:~子。~石。风~。~尘。~砾(沙和碎石块)。~漠。~丘。~滩。~洲(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的陆地)。~暴。~浴。~疗。~鸥(文学上指栖息岸边沙地的鸥一类的水鸟)。
<释义2>像沙的东西:~糖。豆~。~瓤。
<释义3>声音不清脆不响亮:~哑。
<释义4>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沙 shà
<释义1>经过摇动把某东西里的杂物集中,以便清除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沙1 [shā ㄕㄚ]
[《廣韻》所加切,平麻,生。]
1.水旁地;滩。《易·需》:“需于沙,小有言,終吉。” 孔颖达 疏:“沙是水傍之地。” 唐 白居易 《江州赴忠州舟中示舍弟五十韵》:“繫纜憐沙静,垂綸愛岸平。” 宋 杨万里 《出横山江口》诗:“縣近瞻雙塔,洲横隔一沙。”2.指水边可耕之地。 宋 苏轼 《自金山放船至焦山》诗“時有沙户祈春蠶”自注:“ 吴 人謂水中可田者爲沙。” 明 杨慎 《丹铅总录·地理·沙田》:“水邊地可耕曰沙。 金陵 有 白沙 , 徽州 有 錦沙 , 楚 有 長風沙 , 秦塞 有 穆護沙 。”3.指沙洲。《元史·地理志二·扬州路》:“ 崇明州 ,下。本 通州 海濱之沙洲, 宋 建炎 間有 昇州 句容縣 姚 劉 姓者,因避兵於沙上,其後稍有人居焉,遂稱 姚劉沙 。” 清 沈复 《浮生六记·浪游记快》:“ 丁 字 實初 ,家於 崇 ,爲一沙之首户。”4.细小的石粒。《墨子·备梯》:“城上繁下矢、石、沙、炭以雨之,薪、水、火、湯以濟之。”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 韓信 乃夜令人爲萬餘囊,滿盛沙,壅水上流,引軍半渡,擊 龍且 。” 清 黄景仁 《白沙岭》诗:“嶺頭過征車,來往日萬計。但碾石成沙,難平山作地。” 韦君宜 《忆西榆林》:“人们耳朵里灌的是沙,嘴里嚼的是沙,出来的汗,几乎都要冻成冰。”5.指形状像沙的东西。如:豆沙;铁沙。6.沙漠;流沙。 南朝 宋 颜延之 《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》:“棧山航海,踰沙軼漠之貢,府無虚月。” 宋 陆游 《小出塞曲》:“度沙風破肉,攻壘雪平壕。” 明 何景明 《胡人猎图歌》:“邊沙蕭蕭天北風,高林晝屯鞍馬雄。”7.指用含有较粗沙粒的陶土制的(器皿)。 唐 陆羽 《茶经·器》:“熱盂以貯熱水,或瓷,或沙。受二升。”参见“ 沙鍋 ”、“ 沙罐 ”。8.淘汰;挑拣。《晋书·孙绰传》:“ 綽 性通率,好譏調。嘗與 習鑿齒 共行, 綽 在前,顧謂 鑿齒 曰:‘沙之汰之,瓦石在後。’ 鑿齒 曰:‘簸之颺之,穅秕在前。’”参见“ 沙汰 ”。9.指某些食物因过度熟烂而变得松散。 宋 欧阳修 《归田录》卷二:“ 淮 南人藏鹽酒蟹,凡一器數十蟹,以皁莢半挺置其中,則可藏經歲不沙。”如:西瓜瓤子沙了。10.泛指颗粒松散若沙状。参见“ 沙糖 ”。11.特指蚕屎。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虫一·蚕》:“蠶之屎曰沙,皮曰蜕,瓮曰繭。”12.粗糙。 清 方以智 《物理小识·草木类上》:“糙葉樹……葉沙,磨器細於木賊。獵梅葉亦沙,可用。”参见“ 沙澀 ”、“ 沙錢 ”。13.粗野;粗俗。 宋 江休复 《江邻幾杂志》:“某沙於心,不沙於面;君侯沙於面而不沙於心。” 宋 江休复 《江邻幾杂志》:“又嘗戲 馬遵 ,舊日沙而不哨,如今哨而不沙。” 元 杨立斋 《哨遍》套曲:“又有箇員外村,有箇商賈沙。”14.语气助词。相当于“啊”、“吧”。也写作“唦”。 元 杨显之 《潇湘雨》第四折:“我和他有甚恩情相顧戀,待不沙又怕背了這恩人面。” 元 石德玉 《曲江池》第一折:“不因你個小名兒沙他怎肯誤入桃源!” 清 洪昇 《长生殿·絮阁》:“[生]寡人那有此意。[旦]既不沙,怎得那一斛珍珠去慰寂寥!”15.木名。参见“ 沙木 ”。16.古时以小数点以下第八位,即万万分之一的数位叫“沙”。见 宋 谢察微 《算经》。17.指 长沙 。《文选·谢灵运〈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〉诗》:“投 沙 理既迫,如 卭 願亦愆。” 李善 注:“《漢書》曰:‘ 賈誼 以謫居 長沙 。’”18.雌性牲畜。参见“ 沙牛 ”、“ 沙犀 ”。19.“ 紗 ”的本字。《周礼·天官·内司服》:“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:褘衣,揄狄,闕狄,鞠衣,展衣,緣衣。素沙。” 孙诒让 正义:“沙、紗,古今字。”《大戴礼记·曾子制言上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;白沙在泥,與之皆黑。” 王引之 《经义述闻·大戴礼记上》:“家大人曰:‘沙,即今之紗字,非泥沙之沙也。’……古無紗字,故借沙爲之。”20.同“ 砂 ”。《文选·左思〈蜀都赋〉》:“丹沙赩熾出其坂,蜜房郁毓被其阜。” 刘逵 注:“ 涪陵 、 丹興 二縣出丹砂。”参见“ 沙版 ”、“ 沙堂 ”。21.通“ 躧 ”。拖鞋。 马王堆 汉 墓帛书《战国纵横家书·谓燕王章》:“反 宋 ,歸 楚 淮 北, 燕 趙 之所利也。並立三王, 燕 趙 之所願也。夫實得所利,尊得所願, 燕 趙 之棄 齊 ,説(脱)沙也。”注:“沙字与躧字音同通用。躧,拖鞋。”22.参见“ 沙鑼 ”。23.姓。
沙2 [shā ㄕㄚ]
[《廣韻》所嫁切,去禡,生。]
声音嘶哑不清脆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鳥皫色而沙鳴。” 郑玄 注:“沙,猶嘶也。” 许杰 《惨雾》下:“ 多理 又奋然的狂跳而且喊得声音都有点沙了。”
沙3 [shà ㄕㄚˋ]
方言。摇动,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。如:把米里的稗子沙一沙。
沙4 [suō ㄙㄨㄛ]
[《集韻》蘇禾切,平戈,心。]
1.通“ 娑 ”。婆娑。谓盘旋飞舞。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:“犧尊將將。” 毛 传:“犧尊,有沙飾也。” 陆德明 释文:“沙,蘇河反,刻鳳皇於尊,其羽形婆娑然也。” 孔颖达 疏:“《傳》言‘沙’,即‘娑’之字也。”2.通“ 挲 ”。摩挲。谓以手搓揉。《仪礼·大射》“兩壺獻酒” 汉 郑玄 注:“‘獻’讀爲沙。沙,酒濁特泲之,必摩沙者也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