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漦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6F26
【GBK编码】9D6B
【笔画数】15
【笔顺】112343134132534
【汉语拼音】chí
【拼音编码】 chi2
【五笔编码】 fiti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BDGK
【注音符号】ㄔˊ
【广东话】lei4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漦 chí
<释义1>鱼等的涎沫:“卜请其~而藏之。”
<释义2>渗流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漦1 [chí ㄔˊ]
[《廣韻》俟甾切,平之,崇。]
鱼、龙之类的涎沫。《国语·郑语》:“﹝ 夏后 ﹞卜請其漦而藏之,吉。” 韦昭 注:“漦,龍所吐沫,龍之精氣也。” 汉 班固 《幽通赋》:“震鱗漦于 夏 庭兮,匝三正而滅 姬 。” 唐 薛能 《华岳》诗:“鶴毳壇風亂,龍漦洞水腥。” 宋 廖莹中 《木兰花慢·寿贾师宪》词:“記江上秋風,鯨漦漲雪,雁徼迷烟。”
漦2 [tāi ㄊㄞ]
[《集韻》湯來切,平咍,透。]
同“ 邰1 ”。
古地名。《集韵·平咍》:“ 邰 、 斄 、 釐 、 漦 。《説文》: 炎帝 之後, 姜姓 所封, 周 棄 外家國, 右扶風 斄縣 是也。引《詩》‘有 邰 家室’。或作 斄 、 釐 、 漦 。”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“ 駘 ” 杜预 注“ 駘 在 始平 武功縣 ,所治 釐城 ” 唐 陆德明 释文:“ 駘 ,他來反,依字應作‘ 邰 ’…… 釐 ,本又作‘ 漦 ’,他來反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