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澌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6F8C
【GBK编码】E4F9
【笔画数】15
【笔顺】441122111343312
【汉语拼音】sī
【拼音编码】 si1
【五笔编码】 iadr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VEPD
【注音符号】ㄙˉ
【广东话】si1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澌 sī
<释义1>尽:~灭。
<释义2>流水:“候吏还白,河水流~”。
<释义3>古同“嘶”,声音沙哑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澌1 [sī ㄙ]
[《廣韻》斯義切,去寘,心。]
[《集韻》相支切,平支,心。]
1.尽;消亡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“庶人曰死” 汉 郑玄 注:“死之言澌也。” 孔颖达 疏:“今俗呼盡爲澌。” 三国 吴 杨泉 《物理论》:“人含氣而生,精盡而死。死,猶澌也,滅也。” 元 陈普 《颜杲卿》诗:“忠骨已澌餘髮在,因人得見夢中身。” 清 恽敬 《三代因革论四》:“井田之廢也,自 春秋 戰國 漸澌漸泯。”2.借指尸体。 汉 王充 《论衡·实知》:“溝有流澌,澤有枯骨。”3.同“ 凘 ”。解冻时流动的冰。《楚辞·九歌·河伯》:“與女遊兮河之渚,流澌紛兮將來下。” 王逸 注:“流澌,解冰也。”《魏书·昭成帝纪》:“時 河 冰未成,帝乃以葦絙約澌,俄然冰合,猶未能堅,乃散葦於上,冰草相結如浮橋焉。” 明 刘基 《行路难》诗之一:“君不見水上澌,往來倐忽隨波移。”4.泛指冰。 五代 王周 《赠怤师》诗:“蘭死不改香,井寒豈生澌。” 宋 杜安世 《折红梅》词:“喜輕澌初綻,微和漸入。”
澌2 [sī ㄙ]
[《集韻》先齊切,平齊,心。]
通“ 嘶1 ”。
沙哑。《周礼·天官·内饔》“鳥皫色而沙鳴,貍” 汉 郑玄 注:“沙,澌也。” 贾公彦 疏:“鳥毛失色而鳴又澌,其肉氣必鬱,鬱謂腐臭云。” 章炳麟 《新方言·释形体》:“澌,即嘶字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