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燧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71E7
【GBK编码】ECDD
【笔画数】16
【笔顺】4334431353334454
【汉语拼音】suì
【拼音编码】 sui4
【五笔编码】 oue ouep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UOUG
【注音符号】ㄙㄨㄟˋ
【广东话】seoi6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燧 suì
<释义1>上古取火的器具:~石。~人氏(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)。
<释义2>古代告警的烽火:烽~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燧1 [suì ㄙㄨㄟˋ]
[《廣韻》徐醉切,去至,邪。]
亦作“ 煫1 ”。
1.古代取火用具。火镜,一种青铜凹面镜,用以向日取火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輈人》:“金有六齊……金錫半,謂之鑒燧之齊。” 郑玄 注:“鑒燧,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。” 晋 干宝 《搜神记》卷十三:“夫金錫之性一也,以五月丙午日中鑄,爲陽燧;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鑄,爲陰燧。” 范文澜 蔡美彪 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:“《考工记》叙述制青铜法,分青铜为六种……第六种铜錫各半可造镜及燧(日光下取火的镜)。”2.古代取火用具。木燧,按季节用不同的木料制成,钻以取火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舊穀既没,新穀既升,鑽燧改火,期可已矣。” 刘宝楠 正义:“ 周氏 柄中 《典故辨正》:‘鑽燧之法,書傳不載。’ 揭子宣 《璇璣遺述》云:‘如榆剛取心一段爲鑽,柳剛取心方尺爲盤,中鑿眼,鑽頭大,旁開寸許,用繩力牽如車,鑽則火星飛爆出竇,薄煤成火矣。此即《莊子》所謂木與木相摩則燃者。古人鑽燧之法,意亦如此。’今案 揭 説頗近理。若然,則春取榆柳者,正用兩木,一爲鑽,一爲燧也。其棗杏桑柘,意亦然矣。”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“鑽燧取火,構木爲臺。” 唐 张说 《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》:“改木迎新燧,封田表舊燒。”《资治通鉴·隋文帝开皇二十年》:“時衞士皆佩火燧。” 胡三省 注:“燧,取火之木也。”3.犹钻。参见“ 燧木 ”。4.古代边防夜间报警的火炬。与白昼使用的“烽”相对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夫邊郡之士,聞烽舉燧燔,皆攝弓而馳,荷兵而走,流汗相屬,唯恐居後。” 晋 张协 《七命》:“千鐘電釂,萬燧星繁。” 宋 黄机 《满江红》词之二:“長 淮 路、夜亭警燧,曉營吹角。”一说,昼燔燧,夜举烽。《後汉书·光武帝纪下》:“築亭候,修烽燧。” 李贤 注引《前书音义》:“多積薪,寇至即燔之,望其烟,曰燧。晝則燔燧,夜乃舉烽。” 峻青 《秋色赋·烟墩》:“烟墩,又名烽火台,是古时边疆报警的一种设备……如有敌警,夜则举火为号,以相传告,名曰举烽;昼则点燃狼粪,白烟烛天,名曰燔燧。”5.后亦泛称边境报警的烽火,不分昼夜。 南朝 宋 颜延之 《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》:“烈燧千城,通驛萬里。” 唐 温庭皓 《观山灯献徐尚书》诗之一:“焚書翻見字,舉燧不招兵。” 明 吾丘瑞 《运甓记·广州运甓》:“玉篆苔封,金湯燧息。”6.烽火台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北至城者三表,與城上烽燧相望。”《後汉书·西羌传序》:“至 王莽 輔政……乃令譯諷旨諸 羌 ,使共獻 西海 之地,初開以爲郡,築五縣,邊海亭燧相望焉。”7.指边城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立学诏》:“今關燧無虞,時和歲稔,遠邇同風,華夷慕義。”8.火炬;火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应诏诗》:“前驅舉燧,後乘抗旌。” 宋 梅尧臣 《晚云》诗:“黕黕日脚雲,斷續如破灘……又改爲連牛,綴燧懷 齊 單 。” 清 魏源 《次韵前出塞》之一:“星燧燎原隰,蟻壤潰江河。”9.焚烧;点燃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以絜白爲污辱,譬猶沐浴而抒溷,薰燧而負彘。” 高诱 注:“燒薰自香, 楚 人謂之薰燧也。” 晋 陆云 《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》:“高禄未融,凶焱中燧。” 宋 曾巩 《说用》:“今夫羣而居,縫而衣,燧而食,築土石、構竹木而廬者,其嗜慾衆矣。”《金史·谋衍传》:“忽大風,不能燧火,路暗莫相辨。”10. 燧人氏 的简称。 唐 张九龄 《龙池圣德颂》:“粤若古始,肇有君臣, 巢燧 之前,寂寞無紀。”《乐府诗集·郊庙歌辞五·唐祀昊天乐章》:“德慚 巢 燧 ,化劣 唐 虞 。” 清 魏源 《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》之四:“慨睹江河下,喟然緬 巢 燧 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