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爓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7213
【GBK编码】A077
【笔画数】20
【笔顺】43342511251135321511
【汉语拼音】yàn,xún
【拼音编码】 yan4 xun2
【五笔编码】 ouq ouqv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UORN
【注音符号】ㄧㄢˋ,ㄒㄩㄣˊ
【广东话】jim6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爓 yàn
<释义1>古同“焰”,火苗:“吐~生风,吹野燎山。”
=====================
爓 xún
<释义1>古同“燖”,古代在热汤里煮至半熟用于祭祀的肉:“三献~,一献孰。”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爓1 [yàn ㄧㄢˋ]
[《廣韻》以贍切,去豔,以。]
火焰。 汉 班固 《东都赋》:“焱焱炎炎,揚光飛文,吐爓生風,欱野歕山。”《文选·左思〈蜀都赋〉》:“火井沉熒於幽泉,高爓飛煽於天垂。” 李善 注引《说文》:“爓,火焰也。”《宋书·武帝纪上》:“時東北風急,因命縱火,煙爓張天,鼓噪之音震京邑。” 唐 赵元一 《奉天录》卷二:“洪爓千尺,白日爲之韜光。”
爓2 [xún ㄒㄩㄣˊ]
[qián ㄑㄧㄢˊ]
[《廣韻》徐鹽切,平鹽,邪。]
1.用热水烫肉使半熟。亦指烫过的肉。古代用为祭品。《礼记·礼器》:“郊血,大饗腥,三獻爓,一獻孰。” 郑玄 注:“爓,沉肉於湯也。”2.用热水烫而去毛。本作“燅”,后多作“燖”。《周礼·地官·封人》:“歌舞牲及毛炮之豚” 汉 郑玄 注:“毛炮豚者,爓去其毛而炮之。”《晋书·符生载记》:“生剥牛羊驢馬,活爓鷄豚鵝。”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养猪》:“﹝母豬﹞有柔毛者,爓治難浄也。” 杨树达 《积微居小学述林·长沙方言续考》:“爓,《周禮·地官·封人》注云:‘毛炮豚者,爓去其毛而炮之。’《釋文》云:‘爓,似鹽反。字或作燅。’《通俗文》云:‘以湯去毛曰燅。’《廣韻》云:‘燅,徐鹽切。’按 長沙 今以熱湯去毛曰爓毛。”3.犹烧。 宋 周密 《齐东野语·甄云卿》:“﹝ 甄雲卿 ﹞將亡之日,命其子爓湯……乃入浴更衣,與 木 訣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