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獻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737B
【GBK编码】AB49
【笔画数】20
【笔顺】21531512512543121344
【汉语拼音】xiàn
【拼音编码】 xian4
【五笔编码】 fmud hagd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IHGS
【注音符号】ㄒㄧㄢˋ
【广东话】hin3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獻 xiàn
<释义1>见“献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獻1 [xiàn ㄒㄧㄢˋ]
[《廣韻》許建切,去願,曉。]
“ 献1 ”的繁体字。
1.祭宗庙所用之犬。引申指献祭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凡祭宗廟之禮……羊曰柔毛,雞曰翰音,犬曰羹獻。”《礼记·礼器》:“一獻質,三獻文。” 孔颖达 疏:“一獻質者,謂祭羣小祀,最卑,但一獻而已,其禮質略。三獻文者,謂祭社稷五祀,其神稍尊,比羣小祀禮儀爲文飾也。”《宋史·真宗纪一》:“十二月戊申,狩近郊,以親獲禽獻太廟。”2.泛指祭品。 宋 沈括 《梦溪笔谈·辩证一》:“祭禮有腥、燖、熟三獻。”3.进酒。《诗·大雅·行苇》:“或獻或酢,洗爵奠斝。” 郑玄 笺:“進酒於客曰獻。”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主人坐取爵實之,賓之席前西北面,獻賓。” 郑玄 注:“獻,進也,進酒於賓。”《汉书·五行志上》:“田狩有三驅之制,飲食有享獻之禮。” 颜师古 注:“以禮飲食謂之享,進爵於前謂之獻。”4.指行酒一次。《晏子春秋·谏上三》:“男女羣樂者,周觴五獻,過之者誅。”《平山冷燕》第一回:“樂奏三闋,酒行九獻。”5.奉献。进贡。指藩属奉献礼物。《书·旅獒》:“西 旅 獻獒,太保作《旅獒》。” 孔 传:“ 西戎 遠國貢大犬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文帝纪》:“二月, 鄯善 、 龜兹 、 于闐 王各遣使奉獻。”《宋史·太宗纪上》:“辛未, 甘 、 沙州 回鶻 遣使以橐駝名馬來獻。” 明 刘侗 于奕正 《帝京景物略·张华宅》:“御前青鐵硯,是 于闐國 所獻;麟角筆,是 遼西國 所獻。”6.奉献。把东西奉送给尊者或敬重的人。《诗·郑风·大叔于田》:“襢裼暴虎,獻于公所。”《周礼·天官·玉府》:“凡王之獻金玉……之物,受而藏之。” 郑玄 注:“謂百工爲王所作,可以遺獻諸侯。古者致物於人,尊之則曰獻,通行曰饋。” 贾公彦 疏:“正法:上於下曰饋,下於上曰獻。若尊敬前人,雖上於下,亦曰獻。是以天子於諸侯亦曰獻。” 艾青 《献给乡村的人》诗:“我的诗献给乡村里一切不幸的人。”7.奉献。貢献力量,表陈心意、意见等。《吕氏春秋·季冬》:“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,無不咸獻其力。” 汉 张衡 《东京赋》:“然後以獻精誠,奉禋祀。” 晋 袁宏 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遂獻宏謀,匡此霸道。”参见“ 獻身 ”、“ 獻計 ”。8.指进献的东西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吏或多賦以爲獻,而諸侯王尤多,民疾之。” 颜师古 注:“諸侯王賦其國中,以爲獻物。” 宋 王谠 《唐语林·识鉴》:“[僧 皎然 ]作古體十數篇爲獻。” 明 朱国祯 《涌幢小品·浮提异人》:“願持此二者爲獻。”9.进入,进到。参见“ 獻歲 ”、“ 獻春 ”。10.呈现,现出。 明 徐弘祖 《徐霞客游记·滇游日记四》:“隔川茶埠,邨廬繚繞,煙樹堤花,若獻影鏡中。”参见“ 獻體 ”、“ 獻笑 ”。11.表现。参见“ 獻殷勤 ”、“ 獻技 ”。12.贤者。《书·益稷》:“萬邦黎獻共惟帝臣。” 孔 传:“獻,賢也。萬國衆賢共爲帝臣。”《论语·八佾》:“ 殷 禮,吾能言之, 宋 不足徵也。文獻不足故也。” 朱熹 集注:“獻,賢也。”参见“ 獻臣 ”。13.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、文物等。14.姓。 战国 秦 有 献则 。参阅 汉 应劭 《风俗通·姓氏》。
獻2 [suō ㄙㄨㄛ]
[《廣韻》素何切,平歌,心。]
“ 献2 ”的繁体字。
1.古代一种滤酒方法。《周礼·春官·司尊彝》:“凡六尊六彝之酌,鬱齊獻酌。” 郑玄 注:“獻讀爲摩莎之莎, 齊 語聲之誤也。煮鬱和相鬯以醆酒,摩莎泲之,出其香汁也。” 贾公彦 疏:“ 司農 云‘獻讀爲儀’,已下後 鄭 皆不從者,此經爲泲酒之法,而 司農 皆不爲泲酒法,其言無所據依,故皆不從也。”2.雕刻。参见“ 獻2豆 ”。3.通“ 犠 ”。古代酒器名。参见“ 獻2尊 ”。
獻3 [xī ㄒㄧ]
[《集韻》虚宜切,平支,曉。]
同“ 桸1 ”。“ 献3 ”的繁体字。
勺子;勺形之物。《集韵·平支》:“桸,勺也。或作獻。”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建華蓋,立斗獻。” 颜师古 注:“獻音犧。謂斗魁及杓末,如勺之形也。”
獻4 [yí ㄧˊ]
[《集韻》魚覊切,平支,疑。]
通“ 儀1 ”。“ 献4 ”的繁体字。
效法;模拟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:“國君,文足昭也,武可畏也,則有備物之饗,以象其德;薦五味,羞嘉穀,鹽虎形,以獻其功。” 章炳麟 《春秋左传读·僖公篇》:“此獻與象同意,當讀如儀……《周語》云:‘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。’是儀、象同舉之證也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