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目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76EE
【GBK编码】C4BF
【笔画数】5
【笔顺】25111
【汉语拼音】mù
【拼音编码】 mu4
【五笔编码】 hhhh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LA
【注音符号】ㄇㄨˋ
【广东话】muk6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目 mù
<释义1>眼睛:~光。醒~。历历在~。~指气使(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,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。亦作“颐指气使”)。
<释义2>看,视:~语。~论(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)。
<释义3>想要达到的地点、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:~的(d?)(亦指箭靶的中心)。
<释义4>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条~。纲举~张。
<释义5>名称:数~。巧立名~。
<释义6>标题:~录。
<释义7>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,在“纲”以下,“科”以上:鸟纲中有雁形~和鸡形~。
<释义8>孔眼:网~。
<释义9>指为首的人:头~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目1 [mù ㄇㄨˋ]
[《廣韻》莫六切,入屋,明。]
1.眼睛。《易·鼎》:“巽而耳目聰明。” 汉 王充 《论衡·命义》:“非正色目不視,非正聲耳不聽。” 明 高启 《梦松轩记》:“目接其光輝,身承其教訓。”豫剧《叶含嫣》:“忽听得谯楼更鼓三点,我这里用目偷把他观。”2.目光;眼力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不知 子都 之姣者,無目者也。” 三国 蜀 诸葛亮 《便宜十六策·治军》:“工非 魯般 之目,無以見其工巧。” 清 龚自珍 《最录李白集》:“ 蘇軾 、 黄庭堅 、 蕭士贇 皆非無目之士, 蘇 黄 皆嘗指某篇爲僞作, 蕭 所指有七篇。”3.观看;注视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目於眢井而拯之。” 杜预 注:“欲入井,故使 叔展 視虚廢井而求拯己。”《汉书·樊哙传》:“初入營,營衛止 噲 , 噲 直撞入,立帳下。 項羽 目之,問爲誰。” 唐 韩愈 《送陈秀才彤序》:“吾目其貌,耳其言,因以得其爲人。” 宋 范仲淹 《滕君墓志铭》:“予目此數事,乃知君果非常人才。” 清 黄燮清 《灾民叹》诗:“ 徐 泗 更蕭條,道路不忍目。”4.用眼色表态示意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國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” 韦昭 注:“不敢發言,以目相眄而已。”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:“酒闌, 吕公 因目固留 高祖 。” 颜师古 注:“不欲對坐者顯言,故動目而留之。” 清 袁枚 《书鲁亮侪》:“ 田公 默然,兩司目之退。” 熊秉坤 《武昌起义谈》:“余亦莫知所措,急目之速返。”5.品题;品评。《後汉书·许劭传》:“ 曹操 微時,常卑辭厚禮,求爲己目。” 李贤 注:“令品藻爲題目。”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世目 周侯 嶷如斷山。” 清 赵翼 《廿二史札记》卷八:“ 王濟 爲 太原 大中正,訪問者論邑人品狀,至 孫楚 ,則曰:‘此人非卿所能目,吾自爲之。’”6.看法。《北史·李彪传》:“赫赫之威,振於下國;肅肅之稱,著自京師。天下改目,貪暴斂手。” 明 方孝孺 《答王秀才书》:“俾世俗易心改目,以勉其遠且大者。”7.看待;看作。 唐 白居易 《不出门》诗:“不知天壤内,目我爲何人?” 明 沈德符 《野獲编·内阁三·言官论人》:“言者目爲奇貨。” 秦牧 《艺海拾贝·“果王”的美号》:“美果有的也被称为‘果中之王’,有些虽没有这个绰号,但实际上也被人目为‘最好的果子’。”8.孔眼。《尸子》卷上:“上綱苟直,百目皆開。” 汉 桓宽 《盐铁论·诏圣》:“夫少目之罔不可以得魚,三章之法不可以爲治。” 南朝 宋 颜延之 《庭诰》:“得鳥者羅之一目,而一目之羅無時得鳥矣。” 唐 刘知幾 《史通·叙事》:“捕高鳥者張其萬罝,而獲之由於一目。” 清 钱大昕 《十驾斋养新录·永乐大典》:“故用韻以統字,用字以繫事,揭其綱而目必張,振其始而末具舉。”9.条目;要目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請問其目。” 朱熹 集注:“ 顔淵 聞夫子之言,則於天理人欲之際已判然矣,故不復所疑聞而直請其條目也。” 唐 元稹 《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》:“百吏雖存,官業多曠;萬目雖設,紀律未張。” 明 何景明 《赠向先生序》:“君子之治也,設其綱紀,而有其目,與民守之。”10.标题;题目。《後汉书·襄楷传》:“ 琅邪 宫崇 詣闕,上其師 干吉 於 曲陽泉 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,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,號《太平清領書》。” 李贤 注:“目,題目也。” 明 沈德符 《野獲编补遗·著述·献异书》:“ 太祖 洪武 二十二年, 河南 開封府 封邱縣 民 劉安壽 進禁書,其目曰:《五符太乙書》一十種。”11.目录。《南史·张缵传》:“﹝ 纘 ﹞嘗執四部書目曰:‘若讀此畢,可言優仕矣。’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李小峰》:“杂感上集已编成……名《三闲集》。希由店友便中来取,草目附呈。”如:编目;有目无书。12.名称。《後汉书·酷吏传·王吉》:“凡殺人皆磔屍車上,隨其罪目,宣示屬縣。” 李贤 注:“目,罪名也。”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章表》:“章表之目,蓋取諸此也。”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种兰香》:“蘭香者,羅勒也。中國爲 石勒 諱,故改,今人因以名焉。且蘭香之目,美於羅勒之名,故即而用之。” 清 俞樾 《茶香室三钞·梓潼文君》:“是其人秉正不阿,故有忠義之目。”13.称。《穀梁传·隐公元年》:“ 段 , 鄭伯 弟也。何以知其爲弟也?殺世子母弟,目君。以其目君,知其爲弟也。” 范宁 注:“目君,謂稱 鄭伯 也。”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巨洋水》:“泉溪之上,源麓之側有一祠,目之爲 冶泉祠 。” 明 陈继儒 《珍珠船》卷一:“ 李白 每醉爲文未嘗差,人目爲醉聖。” 沈从文 《一个女剧员的生活》:“吃过咖啡,散席了,有两个与 萝 较好的女子,包围到这个被人目为皇后的人,坐在一个屏风后谈话去了。”14.指竹节。 唐 高適 《咏马鞭》:“龍竹養根凡幾年,工人截之爲長鞭,一節一目皆天然。”15.首领;头目。 清 魏源 《道光洋艘征抚记上》:“我守兵礮沉其數小舟,傷其洋目、洋兵數十。”参见“ 目把 ”、“ 目兵 ”。16.指下围棋时所围的空格。一空格称一目,一目当一子。终局时以目多少判胜负。《新民晚报》1989.10.8:“双方互围八九十目的大空。以至对局下了近百手,双方便进入收官。”如:胜二目;负一目半。17.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,在“纲”以下的属类。 鲁迅 《坟·人之历史》:“又集与此相似者,谓之猫科;科进为目,为纲,为门,为界。”如:食肉目;蔷薇目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