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科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79D1
【GBK编码】BFC6
【笔画数】9
【笔顺】312344412
【汉语拼音】kē
【拼音编码】 ke1
【五笔编码】 tu tufh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MFTE
【注音符号】ㄎㄜˉ
【广东话】fo1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科 kē
<释义1>动植物的分类单位:狮子属于猫~。槐树是豆~。
<释义2>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:~室。财务~。
<释义3>学术或专业的类别:~目。学~。文~。外~。
<释义4>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:~举。~甲。~第。登~。
<释义5>判定(刑罚):~处(ch?)。~罚。
<释义6>古典戏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:笑~。~白。
<释义7>古同“棵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科1 [kē ㄎㄜ]
[《廣韻》苦禾切,平戈,溪。]
1.品类;等级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射不主皮,爲力不同科。” 朱熹 集注:“科,等也。” 汉 陆贾 《新语·至德》:“於是賢愚異議,廉鄙異科,長幼異節,上下有差。”《宋书·恩倖传论》:“ 周 漢 之道,以智役愚,臺隸參差,用成等級; 魏 晉 以來,以貴役賤,士庶之科,較然有辨。” 唐 黄滔 《以不贪为宝赋》:“少則與珪璋而合美,多則與瓦礫而同科。” 明 冯梦龙 《智囊补·兵智·凯口囤》:“﹝ 田汝成 ﹞獻書曰:竊料今日賊勢,與昔殊科,攻伐之策,亦當異應。”2.条款;段落。 汉 刘向 《说苑·奉使》:“《春秋》之辭有相反者四:既曰‘大夫無遂事’,不得擅生事矣,又曰‘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,則專之可也’……何也?曰:此義者,各止其科,不轉移也。”《公羊传·隐公》 唐 徐彦 题解:“問曰:《春秋説》云‘《春秋》設三科九旨’,其義如何?答曰: 何氏 之意以爲三科九旨正是一物,若揔言之,謂之三科。科者,段也……言三個科段之内有此九種之意。” 唐 吕岩 《七言》之八八:“仙經已讀三千卷,古法曾持十二科。”3.法式;规制。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章句》:“之而於以者,乃劄句之舊體;乎哉矣也者,亦送末之常科。” 宋 曾巩 《奉议郎景思谊授东上阁门使鄜延第一副将制》:“介上閣之使名,貳連營之將領,兹爲奬拔,蓋非常科。”4.法规;刑律。 汉 荀悦 《汉纪·哀帝纪上》:“有司上奏,王侯已下至庶人占田不得過三十頃,賈人不得占田,過科没入縣官。” 三国 蜀 诸葛亮 《前出师表》:“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,宜付有司論其刑賞。”《南史·孔靖传》:“ 江陵 駡母,母以自裁,重於傷毆,若同殺科則疑重,用傷毆及詈科則疑輕。” 宋 王安石 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:“四方之任使者,又各推其不肖以布於州郡,則雖有同罪舉官之科,豈足恃哉?”5.审理狱讼;判刑。《东观汉记·吴祐传》:“民有相争訴者,輒閉閣自責,然後科其所訟。”《魏书·礼志四》:“正如 鄭 義, 龍虎 罪亦不合刑,怱怱之失,宜科鞭五十。” 唐 韩愈 《读东方朔杂事》诗:“羣仙急乃言,百犯庸不科?” 宋 王谠 《唐语林·补遗一》:“ 嗣立 請科 湜 罪,上不許,但罰酒而已。”《清史稿·刑法志二》:“然竊盜未便罰金,議將犯竊應擬笞者,改科工作一月。” 鲁迅 《热风·反对“含泪”的批评家》:“ 胡君 因为《蕙的风》里有一句‘一步一回头瞟我意中人’,便科以和《金瓶梅》一样的罪。”6.课程或业务的分类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夫子之設科也,往者不追,來者不距。” 三国 魏 曹丕 《典论·论文》:“蓋奏議宜雅,書論宜理,銘誄尚實,詩賦欲麗,此四科不同,故能之者偏也。” 南朝 宋 何承天 《安边论》:“ 漢 世言備 匈奴 之策,不過二科:武夫盡征伐之謀,儒生講和親之約。”《人民文学》1981年第8期:“我就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,兼语文、算术、音乐、体育等各科的教师。”如:工科;文科;五官科。7.封建时代选举官吏后备人员所设的科目或等第。《史记·张丞相列传》:“﹝ 匡衡 ﹞才下,數射策不中,至九,乃中丙科。其經以不中科故明習。” 南朝 梁元帝 《金楼子·捷对》:“四科取士,言語爲一。” 唐 韩愈 《送陈密序》:“ 密 來太學,舉明經,累年不獲選,是弗利於是科也。” 宋 王安石 《寓言》诗之八:“始就詩賦科,雕鎸久才成。” 清 侯方域 《太常公家传》:“公果以戊戌登進士科。”8.指科第功名。 唐 韩愈 《祭故陕府李司马文》:“選於吏部,亟以科進,歷臨大邑,惟政有聲。”9.谓参加科举考试。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一回:“你如今不要廷試,坐了監,科他一遍科舉,中了更好,即不中,考選有司,也定然不在人下。”10.指科举考试的届次。 宋 王安石 《酬冲卿见别》诗:“同官同齒復同科,朋友婚姻分最多。”《醒世恒言·张淑儿巧智脱杨生》:“却説後來 淑兒 與 元禮 生出兒子,又中乙未科狀元,子孫榮盛。” 清 沈曰霖 《晋人麈·异闻》:“ 金 以不入棘闈已三科,堅不欲往。” 茅盾 《童年·父亲的抱负》:“最后一次﹝乡试﹞即癸卯科, 卢鉴泉 于壬寅中式第九名。”11.官署或机关中按工作性质分设的部门。《明史·职官志一》:“初, 洪武 元年置户部……分爲五科:一科,二科,三科,四科,總科。每科設郎中、員外郎各一人,主事四人。”如:人事科;总务科。12.特指六科给事中及其官署。《明史·职官志三》:“吏、户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科,各都給事中一人,左右給事中各一人……吏部,凡吏部引選,則掌科同至御前請旨。外官領文憑,皆先赴科畫字。”如:科抄;科臣;科参。13.考较;查核。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“三月官鄉” 汉 高诱 注:“三月科民户口,故官鄉也。”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晧传》:“於是遂立 晧 ,時年二十三”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《江表传》:“ 晧 初立,發優詔恤士民,開倉廩振貧乏,科出宫女以配無妻。” 唐 韩愈 《月蚀诗效玉川子作》:“此外内外官,瑣細不足科。”14.征发赋税、徭役。《旧唐书·苏良嗣传》:“ 高宗 使宦者緣 江 採異竹,將於苑中植之,宦者科舟載竹,所在縱暴。” 宋 曾巩 《本朝政要策·添兵》:“沿邊瘡痍之兵不滿萬計,皆無鬥志, 河 朔震摇,悉科鄉民爲兵以守城。”《清史稿·圣祖纪一》:“庚午,詔民間墾荒田畝,以十年起科。”15.指赋税。 宋 秦观 《田居》诗:“得穀不敢儲,催科吏旁午。”《宋史·食货志上一》:“歲入七八萬緡以助軍衣,餘寬百姓雜科,民皆便之。”16.修剪枝蔓;芟除芜秽。 唐 无可 《题崔驸马林亭》诗:“宫花野藥半相和,藤蔓參差惜不科。” 五代 齐己 《和孙支使惠示院中庭竹之什》:“剪黄憎舊本,科緑惜新生。” 宋 梅尧臣 《和孙端叟蚕具·科斧》:“科桑持野斧,乳濕新磨刃,繁枿一去除,肥條更豐潤。” 王汶石 《风雪之夜·春夜》:“树不科不长,竿儿不扶不正。”17.植物分蘖、聚生而成的丛。 元 马致远 《赏花时·掬水月在手》套曲:“慢撒金蓮鳴玉珂,離香閣,近花科。” 元 王晔 《桃花女》第二折:“我這裏,穿大道,桑柘林;穿小徑,荆棘科。” 明 高启 《拟古》诗之三:“封樹日蕭條,狐狸定蓬科。”《西游记》第十五回:“小龍委實難搪,將身一幌,變作一條水蛇兒,鑽入草科中去了。”18.空虚。《易·说卦》:“其於木也,爲科上槁。” 孔颖达 疏:“科,空也。陰在内爲空。木既空中者,上必枯槁。”19.光秃。 宋 庄季裕 《鸡肋编》卷下:“西北人生子,其儕輩即科其父首,使作會宴客而後已,謂之捋帽會。”20.引申为脱除。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丫鬟奉命,只等新郎進來,便替他解衣科帽。”参见“ 科頭 ”。21.坎;坑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源泉混混,不舍晝夜,盈科而後進,放乎四海。” 赵岐 注:“科,坎。” 汉 扬雄 《太玄·从》:“從水之科滿。測曰:從水滿科,不自越也。” 唐 李乂 《兴庆池侍宴应制》诗:“神池泛濫水盈科,仙蹕紆徐步輦過。”22.用同“ 介 ”。戏曲角色的表演动作。 元 关汉卿 《窦娥冤》第一折:“我往城外 賽盧醫 索錢去也[做行科]。” 明 朱有燉 《牡丹仙》第三折:“付末向前抱牡丹仙科。” 明 徐渭 《南词叙录》:“相見作揖進拜舞蹈坐跪之類,身之所行,皆謂之科。”23.泛指行为,动作。 元 曾瑞 《斗鹌鹑·风情》套曲:“强做科撒坫,硬熱戀白沾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二一回:“却纔見押司努嘴過來,叫你發科。”24.指科斗文字。 唐 韩愈 《石鼓歌》:“辭嚴義密讀難曉,字體不類隸與科。”《隶续·汉山阳麟凤瑞像》引 宋 米芾 题诗:“非篆非科璞已凋,形容振振與蕭蕭。”25.植物的根茎。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安石榴》:“既生,又以骨石布其根下,則科圓滋茂可愛。”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莪蒿》:“《詩》義疏云:莪蒿,生澤田漸洳處,叢似斜蒿,細科。” 明 冯梦龙 《智囊补·兵智·凯口囤》:“獨東北隅有巨樹斜科偃蹇半壁間,然去地二十丈許。”26.用同“ 棵 ”。量词。用于植物。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种穀》:“凡五穀唯小鋤爲良,良田,率一尺留一科。” 五代 谭用之 《山中春晚寄贾员外》诗:“高添雅興松千尺,暗養清音竹數科。” 元 曾瑞 《端正好·自序》套曲:“黄菊東籬栽數科,野菜西山鋤幾陀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二回:“大衆道:‘就變科松樹罷。’ 悟空 捻着訣,念動咒語,摇身一變,就變做一科松樹。”27.用同“ 顆 ”。颗粒。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种红蓝花栀子》:“亦有鋤掊而掩種者,子科大而易料理。”28.姓。见 南朝 宋 何承天 《姓苑》。
科2 [kè ㄎㄜˋ]
[《廣韻》苦卧切,去過,溪。]
滋生;发棵。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种穀楮》:“二月中,間斸去惡根”自注:“斸者,地熟楮科,亦以留潤澤也。” 缪启愉 校释:“科,指枝葉繁茂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