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竦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7AE6
【GBK编码】F1B5
【笔画数】12
【笔顺】414311251234
【汉语拼音】sǒng
【拼音编码】 song3
【五笔编码】 ugki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SUFJ
【注音符号】ㄙㄨㄥˇ
【广东话】sung2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竦 sǒng
<释义1>伸长脖子,提起脚跟站着:~立。
<释义2>恭敬,肃敬:“~然异之”。
<释义3>同“悚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竦1 [sǒnɡ ㄙㄨㄥˇ]
[《廣韻》息拱切,上腫,心。]
亦作“ 捒3 ”。
1.企立。《汉书·韩信传》:“士卒皆 山 東人,竦而望歸。” 颜师古 注:“竦,謂引領舉足也。” 汉 张衡 《思玄赋》:“竦余身而順止兮,遵繩墨而不跌。” 清 张景星 《次韵鲁参政观潮》:“倒排山嶽窮千變,闔闢雲雷竦百靈。”2.高耸。 汉 刘向 《说苑·政理》:“水濁則魚困,令苛則民亂,城峭則必崩,岸竦則必阤。”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知止》:“且夫懸象不麗天,則不能揚大明、灼無外; 嵩 岱 不託地,則不能竦峻極、概雲霄。” 南朝 宋 谢灵运 《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》诗:“積石竦兩溪,飛泉倒三山。”3.肃敬;恭敬。《後汉书·黄宪传》:“ 潁川 荀淑 至 慎陽 ,遇 憲 於逆旅,時年十四, 淑 竦然異之,揖與語,移日不能去。謂 憲 曰:‘子,吾之師表也。’”《新唐书·崔敦礼传》:“ 武德 中,官通事舍人。善辭令進止,觀者皆竦。”4.振作;震动。《汉书·郊祀志下》:“夫 周 秦 之末,三五之隆,已嘗專意散財,厚爵禄,竦精神,舉天下以求之矣。”《文选·木华〈海赋〉》:“若乃霾曀潛銷,莫振莫竦。” 李善 注:“竦,動也。” 唐 权德舆 《唐开州文编远寄新赋累惠良药聊书还答》诗:“風雨竦庭柯,端憂坐空堂。”5.执;持。《楚辞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竦長劍兮擁幼艾,蓀獨宜兮爲民正。” 王逸 注:“竦,執也。” 南朝 宋 鲍照 《咏史》:“仕子彯華纓,遊客竦輕轡。”6.通“ 悚 ”。恐惧;惊惧。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:“不震不動,不戁不竦。” 毛 传:“竦,懼也。”《汉书·李广传》:“率三軍之心,同戰士之力,故怒形則千里竦,威振則萬物伏;是以名聲暴於夷貉,威稜憺乎鄰國。” 颜师古 注:“竦,驚也。”7.通“ 聳 ”。往上跳。参见“ 竦身 ”。8.通“ 慫 ”。劝戒。参见“ 竦戎 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