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緌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7DCC
【GBK编码】BE71
【笔画数】14
【笔顺】55444431234531
【汉语拼音】ruí
【拼音编码】 rui2
【五笔编码】 xtv xtvg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ZMZM
【注音符号】ㄖㄨㄟˊ
【广东话】jeoi4 jeoi6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緌 ruí
<释义1>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:“葛履五两,冠~双止。”
<释义2>像缨饰的下垂物。
<释义3>古代指有虞氏的旌旗,后泛指旌旗或旗帜的垂流。
<释义4>系结。
<释义5>继续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緌1 [ruí ㄖㄨㄟˊ]
[《廣韻》儒隹切,平脂,日。]
“ 綏3 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古代帽带的下垂部分。《诗·齐风·南山》:“葛屨五兩,冠緌雙止。”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冠緌纓。” 孔颖达 疏:“結纓頷下以固冠,結之餘者,散而下垂,謂之緌。” 晋 潘岳 《西征赋》:“飛翠緌,拖鳴玉,以出入禁門者衆矣。” 宋 沈辽 《谕客辞》:“彼冠不緌,亦足以束髮;彼褐不完,亦足以蔽身。”2.长在口、腹下的针喙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范則冠而蟬有緌。” 郑玄 注:“范,蜂也。蟬,蜩也。緌爲蜩喙,長在腹下。” 唐 虞世南 《蝉》诗:“垂緌飲清露,流響出疏桐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