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緝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7DDD
【GBK编码】BE83
【笔画数】15
【笔顺】554444251122111
【汉语拼音】jī,qī
【拼音编码】 ji1 qi1
【五笔编码】 xkbg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ZJCE
【注音符号】ㄐㄧˉ,ㄑㄧˉ
【广东话】cap1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緝 jī
=====================
緝 qī
<释义1>均见“缉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緝1 [jī ㄐㄧ]
[qī ㄑㄧ]
[《廣韻》七入切,入緝,清。]
“ 缉1 ”的繁体字。
1.析麻捻接成线。《管子·轻重乙》:“大冬營室中,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也,此之謂冬之秋。” 唐 刘言史 《潇湘游》诗:“夷女采山蕉,緝紗浸江水。”2.泛指搓捻。 明 宋应星 《天工开物·夏服》:“又有蕉紗,乃 閩中 取芭蕉皮析緝爲之。”3.缝衣边。《仪礼·丧服》:“斬者何?不緝也。”4.今亦指一种针脚细密相连的缝纫法。如:那个慰问袋真好看,黑线缉口红镶边。5.继续。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官理》:“昔 衛靈 聽聖言而數驚, 秦孝 聞高談而睡寐,而欲緝隆平之化,牧良能之勳,猶却行以逐馳,適 楚 而首 燕 也。”6.聚集。《文选·颜延之〈阳给事诔〉》:“立乎將卒之間,以緝華裔之衆。” 李善 注:“緝,會聚也。”7.光明。参见“ 緝熙 ”。8.见“ 緝緝 ”。9.缉拿;搜捕。 清 黄钧宰 《金壶浪墨·南巡盛典》:“緝盗賊,贍窮困,以示太平。”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八八回:“我們兩個正是 淮安 軍捕衙門的番當,緝了你這兩個多月,你却逃在這裏。”
緝2 [jí ㄐㄧˊ]
[《集韻》即入切,入緝,精。]
“ 缉2 ”的繁体字。通“ 輯1 ”。
1.协调;和合。《国语·晋语八》:“﹝ 士會 ﹞及爲 成 師,居太傅,端刑法,緝訓典,國無姦民。” 韦昭 注:“緝,和也。”《後汉书·陈蕃王允传赞》:“ 陳蕃 蕪室,志清天綱。人謀雖緝,幽運未當。” 李贤 注:“緝,合也。” 况周颐 《蕙风词话续编》卷一:“綜群言於至當,俾倚聲一道,不致流爲句讀不緝之詩。”2.收集;编辑。 南朝 梁 沈约 《佛记序》:“適道已來,四十九載,妙應事多,宜加總緝,共成區畛。” 唐 韩愈 《招扬之罘》诗:“先王遺文章,綴緝實在余。”3.编织;裁制。 晋 王嘉 《拾遗记·周》:“孟夏之時,鳳、鵲皆脱易毛羽。聚鵲翅以爲扇,緝鳳羽以飾車蓋也。” 唐 权德舆 《和河南罗主簿送校书兄归江南》:“知君 始寧 隱,還緝舊荷裳。” 宋 梅尧臣 《和民乐》:“大兒緝牛衣,小兒護鷄窠。” 宋 李石 《续博物志》卷十:“ 堯 緝獬豸之皮以爲帝帳。”4.理;整治。《文选·王俭〈褚渊碑文〉》:“是時天步初夷,王途尚阻,元戎啟行,衣冠未緝。” 吕延济 注:“緝,理也。”《北史·吕罗汉传》:“百姓頌之曰:‘時惟府君,克清克明,緝我荒土,人胥樂生。’” 宋 苏轼 《私试策问》之二:“官事之不脩,民事之不緝,非其不能,不屑爲之也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