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纓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7E93
【GBK编码】C074
【笔画数】23
【笔顺】55444425111342511134531
【汉语拼音】yīng
【拼音编码】 ying1
【五笔编码】 xmmv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ZLLZ
【注音符号】ㄧㄥˉ
【广东话】jing1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纓 yīng
<释义1>见“缨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纓1 [yīnɡ ㄧㄥ]
[《廣韻》於盈切,平清,影。]
“ 缨1 ”的繁体字。
1.系冠的带子。以二组系于冠,结在颔下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玄冠朱組纓,天子之冠也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。” 三国 魏 曹植 《七启》:“華組之纓,從風紛紜。” 清 孙枝蔚 《赠别张牧公》诗之三:“臨岐折椏淚沾纓,愁對踟蹰馬不行。”2.彩带,古时女子许嫁时所佩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女子許嫁,纓。”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主人入,親説婦之纓。” 郑玄 注:“婦人十五許嫁,笄而禮之,因著纓,明有繫也,蓋以五采爲之。”3.用以系香囊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衿纓皆佩容臭。” 郑玄 注:“容臭,香物也,以纓佩之。”4.用丝或毛等制成的穗状饰物。《水浒传》第三回:“ 史進 頭戴白 范陽 氊大帽,上撒一撮紅纓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三四回:“那一百四五十軍漢寨兵,各執着纓鎗棍棒。”5.鸟颈上的毛。《文选·枚乘〈七发〉》:“鵷鶵鵁鶄,翠鬣紫纓。” 李善 注:“纓,頸毛也。”6.套马的革带。驾车用。《仪礼·既夕礼》:“薦馬纓,三就入門,北面交轡,圉人夾牽之。” 郑玄 注:“纓,今馬鞅也。”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鞶、厲、游、纓,昭其數也。” 唐 杜甫 《述古》诗之一:“赤驥頓長纓,非無萬里姿。”7.引申指绳索。《汉书·终军传》:“ 軍 自請:‘願受長纓,必羈 南越王 而致之闕下。’” 毛泽东 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词:“今日長纓在手,何時縛住蒼龍?”8.通“ 嬰 ”。缠绕。 晋 陆机 《拟青青陵上柏》诗:“飛閣纓虹帶,曾臺冒雲冠。”《文选·谢灵运〈述祖德诗〉之一》:“兼抱濟物性,而不纓垢氣。” 李善 注:“纓,繞也。” 唐 郑愕 《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往字》诗:“繄君曲得引,使我纓俗網。”9.通“ 嬰 ”。遭受。参见“ 纓繳 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