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而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800C
【GBK编码】B6F8
【笔画数】6
【笔顺】132522
【汉语拼音】ér
【拼音编码】 er2
【五笔编码】 dmj dmjj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GL
【注音符号】ㄦˊ
【广东话】ji4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而 ér
<释义1>古同“尔”,代词,你或你的:“~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。
<释义2>连词(a.表平列,如“多~杂”。b.表相承,如“取~代之”。c.表递进,如“~且”。d.表转折,如“似是~非”。e.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,如“浓~不烈”。f.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,如“侃侃~谈”。g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,如“人~无信,不知其可”)。
<释义3>表(从……到……):从上~下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而1 [ér ㄦˊ]
[《廣韻》如之切,平之,日。]
1.颊毛;胡须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梓人》:“凡攫閷援噬之類必深其爪,出其目,作其鱗之而。” 戴震 补注:“頰側上出者曰之,下垂者曰而,鬚鬣屬也。”2.如同。《诗·小雅·都人士》:“彼都人士,垂帶而厲;彼君子女,卷髮如蠆。” 郑玄 笺:“而,亦如也。”《荀子·仲尼》:“財利至,則言善而不及也。” 杨倞 注:“而,如也。” 汉 刘向 《新序·杂事三》:“諺曰:‘有白頭而新,傾蓋而故。’” 宋 司马光 《答韩秉国书》:“然則虚者固不爲空洞無物,静者固不謂兀然而木石也。”3.代词。你;你的。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:“嗟爾朋友,予豈不知而作。” 郑玄 笺:“而,猶女也。”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是而子殺余之弟也。” 杜预 注:“而,女也。”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:“若歸,試私從容問而父。” 唐 柳宗元 《贞符》:“小屬而支,大生而孥,愷悌祗敬,用底于理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翩翩》:“而家小郎子,大不端好。”4.代词。他;他的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:“ 僖侯 曰:‘尚浴免則有當代者乎?’左右對曰:‘有。’ 僖侯 曰:‘召而來。’” 陈奇猷 集释:“而,猶其也。”《韩非子·二柄》:“爲人者陳而言,君以其言授之事,專以其事責其功。”5.代词。这个;那个。《穆天子传》卷一:“吾顧見汝,比及三年,將復而野。” 郭璞 注:“復返此野而見汝也。” 南朝 齐 褚澄 《褚氏遗书·除疾》:“除疾之道,極其候証,詢其嗜好,察致疾之由來,觀而人之所患,則窮其病之始終也。”6.连词。表示并列。犹如,又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”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以 管仲 之聖而 隰朋 之智,至其所不知,不難師於老馬與蟻。”7.连词。表示承接。犹就;然后。《易·繫辞下》:“君子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。”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説乎?”《吕氏春秋·用民》:“夫種麥而得麥,種稷而得稷,人不怪也。”《公羊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君親無將,將而誅焉。” 唐 韩愈 《送董邵南序》:“爲我弔 望諸君 之墓,而觀於其市,復有昔時屠狗者乎!”8.连词。表示递进。犹并且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,則知明而行無過矣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 孫權 據有 江 東,已歷三世,國險而民附,賢能爲之用。” 唐 刘知幾 《史通·惑经》:“苟愛而知其醜,憎而知其善,善惡必書,斯爲實録。”9.连词。表转折。犹然而,却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今臣之刀十九年矣,所解數千牛矣,而刀刃若新發於硎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 秦 以城求璧而 趙 不許,曲在 趙 ; 趙 予璧而 秦 不予 趙 城,曲在 秦 。” 唐 韩愈 《琴操·雉朝飞操》:“當東而西,當啄而飛。” 谷峪 《王本巧》:“这庄的人忙而不乱。”10.连词。表假设。犹如果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:“ 子産 而死,誰其嗣之?”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:“君不若使人問之,而固賢者也,用之未晚也。” 唐 柳宗元 《非国语下·祈死》:“死之長短而在宗祝,則誰不擇良宗祝而擇壽也?” 清 恽敬 《周公居东辩二》:“ 周公 而非聖人則可, 周公 而聖人也,豈爲之哉!”11.连词。表因果。犹因而,所以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玉在山而草木潤,淵生珠而崖不枯。” 清 龚自珍 《病梅馆记》:“鋤其直,遏其生氣,以求重價,而 江 浙 之梅皆病。”12.连词。连接状语于动词。现常用于把表示目的、原因、依据、对象的状语连接到动词上,与前面“为”、“为了”、“因为”、“由于”、“就”等用语相呼应。《书·益稷》:“ 啓 呱呱而泣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嘑爾而與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爾而與之,乞人不屑也。” 唐 柳宗元 《捕蛇者说》:“吾恂恂而起。” 鲁迅 《坟·我之节烈观》:“刀兵盗贼水旱饥荒,又接连而起。”《〈艾青诗选〉自序》:“不要为玩弄技巧而写诗。” 毛泽东 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第四章:“为了进攻而防御,为了前进而后退,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,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,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。” 杨朔 《征尘》:“电灯,因着电力的不足而散射着黄橙橙的光线。”13.连词。用在主语、谓语之间以强调主语,含有“竟然”、“却”之意。《诗·鄘风·相鼠》:“相鼠有皮,人而無儀。人而無儀,不死何爲?” 宋 苏轼 《潮州修韩文公庙记》:“匹夫而爲百世師,一言而爲天下法。” 明 张溥 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大閹之亂,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,四海之大,有幾人歟?”14.介词。到;往。 清 黄宗羲 《陈乾初墓志铭》:“其實孕育時,此親生之身,而少而壯而老,亦莫非親生之身。” 鲁迅 《三闲集·叶永蓁作〈小小十年〉小引》:“总之,许多青年,从 东江 起,而 上海 ,而 武汉 ,而 江西 ,为革命战斗了。” 徐迟 《狂欢之夜》:“忽然,诗人从中出现了,由小而大,由远而近。”如:由春而夏,由秋而冬;一而再,再而三。15.介词。用,拿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欲衷對,言不從,恐爲 子胥 身離凶,進諫不聽,剄而獨鹿棄之江。” 王念孙 《读书杂志·荀子八》:“而猶以也,謂剄以獨鹿也。古者而與以同義。”16.助词。用于句末,表感叹语气。《诗·齐风·著》:“俟我於著乎而,充耳以素乎而,尚之以瓊華乎而。”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已而!已而!今之從政者殆而!” 汉 张衡 《东京赋》:“吁! 漢 帝之德,侯其禕而!” 唐 褚朝阳 《五丝》诗:“把酒時伸奠, 汨羅 空遠而。” 明 唐寅 《娇女赋》:“春蛾出蛹,修眉揚而!”17.助词。用作形容词、副词的后缀。犹然。《诗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舒而脱脱兮,無感我帨兮,無使尨也吠。”《左传·文公十七年》:“鋌而走險,急何能擇?”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:“ 宋忠 、 賈誼 忽而自失,芒乎無色,悵然噤口不能言。”18.助词。用于能愿动词后,类似词的后缀。《墨子·尚贤下》:“使天下爲善者可而勸也,爲暴者可而沮也。” 王念孙 《读书杂志·墨子一》:“可而猶可以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去私》:“ 晉平公 問於 祁黄羊 曰:‘ 南陽 無令,其誰可而爲之?’” 王念孙 《读书杂志馀编上·吕氏春秋》:“而,猶以也,言誰可以爲之也。古者而與以同義,故可以或曰可而。”19.助词。用在方位词前,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。参见“ 而後 ”、“ 而外 ”、“ 而上 ”、“ 而下 ”。20.助词。用于句中,表示语句的舒缓。 马王堆 汉 墓帛书《战国纵横家书·苏秦谓燕王章》:“孝如 增(曾)參 ,乃不離親,不足而益國……廉如 相(伯)夷 ,乃不竊,不足而益國。”
而2 [nénɡ ㄋㄥˊ]
[《集韻》奴登切,平登,泥。]
通“ 能1 ”。
1.能够。《书·吕刑》:“獄成而孚,輸而孚。” 孙星衍 疏:“上‘而’猶能也,下‘而’猶汝也。”《墨子·尚同中》:“故古者聖王,唯而審以尚同。” 毕沅 校注:“而讀與‘能’同。”《吕氏春秋·士容》:“士不偏不黨,柔而堅,虚而實。” 高诱 注:“而,能也。”2.能力,才能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鄉,德合一君,而徵一國者,其自視也亦若此矣。” 郭庆藩 集释:“而字當讀爲‘能’,能、而古聲近通用也。”《荀子·王霸》:“若是,則人臣輕職業,讓賢而,安隨其後。” 于省吾 《双剑誃诸子新证·荀子二》:“讓賢而即讓賢能,而、能古音近,字通。”3.安定。《易·屯》:“天造草昧,宜建侯而不寧。” 陆德明 释文:“ 鄭 讀而爲‘能’,能猶安也。” 高亨 《周易大传今注·屯附考》:“能訓安,實借爲寧……言定國家之不寧也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