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脩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8129
【GBK编码】C391
【笔画数】10
【笔顺】3223542511
【汉语拼音】xiū
【拼音编码】 xiu1
【五笔编码】 whte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NIRQ
【注音符号】ㄒㄧㄡˉ
【广东话】sau1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脩 xiū
<释义1>同“修”。
<释义2>干肉:“凡肉~之颁赐,皆掌之。”
<释义3>旧时指教学的酬金:束~。~金。
<释义4>干枯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脩1 [xiū ㄒㄧㄡ]
[《廣韻》息流切,平尤,心。]
1.干肉。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:“凡肉脩之頒賜,皆掌之。”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:“脩,脯也。” 贾公彦 疏:“加薑桂鍛治者謂之脩,不加薑桂以鹽乾之者謂之脯,則脩、脯異矣。 先鄭 云:脩,脯者,散文言之,脩,脯通也。”《左传·庄公二十四年》:“女贄不過榛栗棗脩,以告虔也。” 三国 魏 应壉 《与从弟君苗君胄书》:“接武茅茨,凉過大夏;扶寸肴脩,味踰方丈。”2.致送教师的薪金。参见“ 脩金 ”。3.干枯。《诗·王风·中谷有蓷》:“中谷有蓷,暵其脩矣。” 毛 传:“脩,且乾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辩土》:“寒則雕,熱則脩。” 俞樾 《诸子平议·吕氏春秋三》:“《释名·释飲食》曰:‘脩,脩縮也,乾燥而縮也。’熱則脩者,言熱則乾縮也,正與‘寒則雕’同義。”4.同“ 修 ”。修饰。 北齐 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·序致》:“雖讀《禮傳》,微愛屬文,頗爲凡人之所陶染,肆欲輕言,不脩邊幅。” 元 刘祁 《归潜志》卷六:“爲人简樸,不脩威儀,惡衣糲食如貧士。”5.同“ 修 ”。修理;整修。《易·井》:“井甃无咎,脩井也。”《诗·秦风·无衣》:“王于興師,脩我戈矛,與子同仇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脩我牆屋,我將反。”6.同“ 修 ”。治理。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:“若不獲命,而使嗣宗職,次及於事,而帥偏師以脩封疆。雖遇執事,其弗敢違。” 宋 曾巩 《本朝政要策·屯田》:“得田可治者二十二萬頃,欲脩耕屯之業,度其功用矣。”7.同“ 修 ”。特指整治(饮食)。 唐 张读 《宣室志》卷七:“會尚食廚吏脩御膳,以鼎烹鷄卵。”8.同“ 修 ”。打扫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:“祀五帝,則掌百官之誓戒與其具脩。” 郑玄 注:“脩,掃除糞灑。”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春秋脩其祖廟,陳其宗器,設其裳衣,薦其時食。” 郑玄 注:“脩,謂掃糞也。”9.同“ 修 ”。兴建;兴修。 汉 班固 《〈两都赋〉序》:“京師脩宫室,浚城隍,而起苑囿,以備制度。” 宋 曾巩 《本朝政要策·水利》:“自 史起 溉 鄴田 , 鄭國 鑿 涇水 , 李冰 以區區之 蜀 ,脩二江之利。”10.同“ 修 ”。制定;设置。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“立仁義,脩禮樂。” 高诱 注:“脩,設也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:“其令郡國各脩文學,縣滿五百户置校官。” 宋 王禹偁 《拟罢苏州贡橘诏》:“起今後,本州所貢 洞庭 柑橘,候見勑旨,即得供進,不得脩爲常貢。”11.同“ 修 ”。举行;行。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:“天子親至 泰山 ,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,每脩封禪。”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爲置醫巫,以救疾病,以脩祭祀。”《後汉书·张酺传》:“帝先備弟子之儀,使 酺 講《尚書》一篇,然後脩君臣之禮。”12.同“ 修 ”。指行动。参见“ 脩睦 ”。13.同“ 修 ”。从事;操持。 汉 班固 《东都赋》:“女脩織絍,男務耕耘。” 晋 干宝 《晋纪总论》:“而其后妃躬行四教,尊敬師傅,服澣濯之衣,脩煩辱之事,化天下以婦道。”14.同“ 修 ”。儆戒。《国语·鲁语下》:“吾冀而朝夕脩我曰:‘必無廢先人。’” 韦昭 注:“脩,儆也。”15.同“ 修 ”。谓戒备,防备。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爲人臣者,譬之若手,上以脩頭,下以脩足,清暖寒熱,不得不救,鏌鋣傅體,不敢弗搏。” 陈奇猷 集释:“脩、修同……手之爲用,上備頭之患,下備足之禍。”16.同“ 修 ”。恢复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吾與女同好棄惡,復脩舊德,以追念前勳。”《论语·尧曰》:“謹權量,審法度,脩廢官,四方之政行焉。” 宋 叶適 《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铭》:“ 鉛山 脩廢決滯,民畏愛過於令。”17.同“ 修 ”。整饬。整顿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内脩政教,外應諸侯。”18.同“ 修 ”。整饬。谓处理合宜,有条不紊。 唐 韩愈 《董公行状》:“職事脩,人俗化,嘉禾生,白鵲集。”19.同“ 修 ”。整饬。齐备。 汉 刘向 《列女传·鲁之母师》:“﹝ 魯大夫 ﹞使人間視其居處,禮節甚脩,家事甚理。” 清 唐甄 《潜书·任相》:“國有賢相,法度不患不脩,賞罰不患不中。”20.同“ 修 ”。整饬。端正恭谨。 宋 曾巩 《都官员外郎胥君墓志铭》:“居官,雖小法,未嘗不慎,而不爲察察於人,有所能容。其大意如此。故所至士大夫愛其脩,而百姓歸其恕。”21.同“ 修 ”。备办。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脩其簠簋,奉其犧象,出其尊彝,陳其鼎俎。” 韦昭 注:“脩,備也。” 汉 司马相如 《长门赋》:“脩薄具而自設兮,君曾不肯兮幸臨。”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五一回:“學生不敢具酌,只脩一飯在此,以犒手下從者。”22.同“ 修 ”。修养。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:“無念爾祖,聿脩厥德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壯者以暇日脩其孝悌忠信,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長上。”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臣脩身絜行數十年,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。” 宋 曾巩 《赠大理寺丞致仕杜君墓志铭》:“爲人孝友温良,以清静爲學,而以淡泊自足。行脩於家,而譽聞於鄉。”23.同“ 修 ”。特指修行。 唐 贾岛 《青门里作》诗:“欲問南宗理,將歸 北岳 脩。”24.同“ 修 ”。遵循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 湯武 之王也,不脩古而興; 殷 夏 之滅也,不易禮而亡。”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作“ 湯 武 不循古而王, 夏 殷 不易禮而亡。”《孔子家语·执辔》:“治國而無德法,則民無脩。民無脩,則迷惑失道。” 宋 叶適 《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》:“初, 孝宗 雖脩 紹興 故事,復與虜通使,而以其間討軍政,講邊備,陰擇奇材,爲有事之用。”25.同“ 修 ”。学习;研习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故君子之於學也,藏焉,脩焉,息焉,遊焉。” 郑玄 注:“脩,習也。” 南朝 宋 谢庄 《宋孝武宣贵妃诔》:“脩詩賁道,稱圖照言。”《周书·孝义传·张元》:“ 元 性謙謹,有孝行。微涉經史,然精脩釋典。”26.同“ 修 ”。指练习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﹝仲夏之月﹞命樂師脩鞀鞞鼓,均琴瑟管簫。” 郑玄 注:“脩,均……治其器物習其事之言。”27.同“ 修 ”。编纂,撰写。 汉 刘歆 《移书让太常博士》:“及《春秋》, 左 氏 丘明 所脩。” 晋 杜预 《〈春秋左氏传〉序》:“其發凡以言例,皆經國之常制, 周公 之垂法,史書之舊章, 仲尼 從而脩之,以成一經之通體。” 唐 韩愈 《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》:“﹝臣等﹞共加採訪,並尋檢詔勑,脩成《順宗皇帝實録》五卷。”《新五代史·後蜀世家·孟昶》:“ 蜀 人夜表其( 李昊 )門曰:‘世脩降表 李 家’,當時傳以爲笑。”28.同“ 修 ”。长。指空间距离大。《诗·大雅·韩奕》:“四牡奕奕,孔脩且張。” 毛 传:“脩,長。”《文选·何晏〈景福殿赋〉》:“雙枚既脩,重桴乃飾。” 李善 注:“雙枚,屋内重檐也……言重檐既長,因達于外。” 唐 韩愈 《孟生诗》:“ 秦 吴 脩且阻,兩地無數金。”29.同“ 修 ”。长。指时间久。《墨子·尚贤中》:“今王公大人之君臣民,主社稷,治國家,欲脩保而勿失,故不察尚賢爲政之本也?”《楚辞·天问》:“咸播秬黍,莆雚是營,何由并投,而 鮌 疾脩盈?” 王逸 注:“脩,長也;盈,滿也……乃知 鮌 惡長滿天下也。”《鹖冠子·度万》:“形神調則生理脩。”30.同“ 修 ”。长。特指寿命长。《陈书·高祖纪上》:“斯則兆民之命,脩短所縣;率土之基,興亡是賴。” 明 宋濂 《赠陆菊泉道士序》:“其事業可爲世法,言語可爲世教,國用之則興,家用之則和,人身用之則脩。”31.同“ 修 ”。长度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匠人》:“ 夏后氏 世室,堂脩二七,廣四脩一。” 郑玄 注:“脩,南北之深也, 夏 度以步,令堂脩十四步,其廣益以四分脩之一,則堂廣十七步半。”《周髀算经》卷上:“以爲勾廣三,股脩四,徑隅五。” 赵爽 注:“從者謂之脩,股亦脩,脩,長也。” 三国 魏 曹植 《洛神赋》:“襛纖得中,脩短合度。”32.同“ 修 ”。特指直径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凫氏》:“以其鼓間爲之舞脩,去二分以爲舞廣。” 郑玄 注:“舞脩,舞徑也。”舞,钟体的顶部。33.同“ 修 ”。长处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:“故愚者有所脩,智者有所不足。”34.同“ 修 ”。美好;善良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老冉冉其將至兮,恐脩名之不立。” 游国恩 纂义引 屈复 曰:“但恐衰老漸至,美名不立。”《文选·张衡〈思玄赋〉》:“伊中情之信脩兮,慕古人之貞節。” 李善 注引旧注:“脩,善也。” 清 二石生 《十洲春语》卷上:“﹝ 胡睡薌 ﹞慧而外姱,穎而中脩。”35.同“ 修 ”。指贤人。谓修德之士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謇吾法夫前脩兮,非時俗之所服。” 王逸 注:“言我忠信謇謇者,乃上法前代遠賢,固非今時俗之人所可服行也。”《後汉书·霍谞传》:“此 仲尼 所以垂王法, 漢 世所宜遵前脩也。” 唐 韩愈 《闵己赋》:“勤祖先之所貽,勉汲汲於前脩之言。”36.同“ 修 ”。勉励,激励。《国语·楚语下》:“若其寵之,毅貪而無猒,既而得入,而曜之以大利,不仁以長之,思舊怨以脩其心,苟國有釁,必不居矣。” 清 俞樾 《群经平议·国语二》“思舊怨以脩其心”:“脩者,勉也……言思舊怨以勉勵其心也。”参阅《淮南子·脩务训》题解。37.同“ 修 ”。致;表示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主传》“此言之誠,有如大江” 裴松之 注引 晋 鱼豢 《魏略》:“自道路開通,不忘脩意。既新奉國命加知起居,假歸 河 北,故使情問不獲果至。”参见“ 脩好 ”。38.同“ 修 ”。通“ 羞 ”。进献。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退脩之,以孝養也。” 郑玄 注:“退脩之,謂既迎而入,獻之以醴。” 俞樾 《群经平议·礼记二》:“脩,當讀爲羞。《説文·丑部》:‘羞,進獻也。’ 鄭 以獻之解脩之,可知脩之猶羞之矣。”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孝子操藥以脩慈父,其色燋然,聖人羞之。” 孙诒让 《札迻·庄子郭象注》:“案修(脩)與羞古通……《爾雅·釋詁》云:‘羞,進也。’”39.同“ 修 ”。通“ 须 ”。鬍鬚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又東一百七十里,曰 賈超之山 ,其陽多黄堊,其陰多美赭,其木多柤栗橘櫾,其中多龍脩。” 郭璞 注:“﹝龍脩﹞,龍須也。” 袁珂 校注:“脩,须声近而转耳。”40.同“ 修 ”。姓。 汉 有屯骑校尉 脩炳 。见《广韵·平尤》。
脩2 [yǒu ㄧㄡˇ]
[《集韻》以九切,上有,以。]
通“ 卣1 ”。
古代酒器。《周礼·春官·鬯人》:“凡祭祀……廟用脩,凡山川四方用蜃,凡祼事用概,凡疈事用散。” 郑玄 注:“脩、蜃、概、散,皆漆尊也。脩,讀曰卣。”脩,一本作“ 修 ”。
脩3 [dí ㄉㄧˊ]
通“ 滌1 ”。
洗濯。《周礼·春官·司尊彝》:“凡六彝、六尊之酌,鬱齊獻酌,醴齊縮酌,盎齊涚酌,凡酒脩酌。” 郑玄 注:“ 先鄭 云:‘脩酌者,以水洗勺而酌也。’脩,讀如滌濯之滌。”
脩4 [tiáo ㄊㄧㄠˊ]
[《集韻》他彫切,平蕭,透。]
通“ 條1 ”。
1.纲目。《逸周书·周祝》:“舉其脩,則有理。” 孔晁 注:“脩……謂綱例也。” 王念孙 《读书杂志·逸周书四》:“脩,即條字也。條必有理,故曰舉其條,則有理。”2.古县名。 汉 置,属 冀州 信都国 ,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:“ 脩 , 莽 曰 脩治 。” 颜师古 注:“脩,音條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