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膊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818A
【GBK编码】B2B2
【笔画数】14
【笔顺】35111251124124
【汉语拼音】bó
【拼音编码】 bo2
【五笔编码】 egef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QFDS
【注音符号】ㄅㄛˊ
【广东话】bok3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膊 bó
<释义1>上肢,近肩的部分:胳~。赤~(光膀子)。
<释义2>〔厚~〕厚切肉。
<释义3>分裂尸体而曝之:“杀而~诸城上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膊1 [bó ㄅㄛˊ]
[《集韻》伯各切,入鐸,幫。]
亦作“ 髆1 ”。
1.肩膀;胳臂。亦泛指身体的上部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二四八引《国朝杂记·长孙无忌》:“聳膊成山字,埋肩不出頭。”2.古量词。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:“一膊炭熯,掇之則爛指,萬石俱熯,去之十步而不死,同氣異積也。” 高诱 注:“一膊,一挺也。”3.用同“ 脖 ”。《西游记》第四六回:“那劊子手將一條繩套在他膊項上,一條繩札住他腿足,把一口牛耳短刀,幌一幌,着肚皮下一割,搠個窟窿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二二回:“ 董孝廉 笑道:‘先生世外高人,何必如此計論!’ 卜信 聽見這話,頭膊子都飛紅了,接了茶盤,骨都着嘴進去。”
膊2 [pò ㄆㄛˋ]
[《廣韻》匹各切,入鐸,滂。]
1.谓分裂肢体而曝露之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﹝ 龍 人﹞弗聽,殺而膊諸城上。” 杜预 注:“膊,磔也。”按,磔即分裂肢体之刑。 唐 韩愈 《郓州谿堂》诗:“箴之石之,膊而磔之。”《新唐书·逆臣传上·安禄山》:“又誅 尚 、 孝哲 、 乾祐 ,殊而膊之。”2.泛指斩杀。 唐 韩愈 《曹成王碑》:“掇 黄岡 ,筴 漢陽 ,行跐 汊川 ,還,大膊 蘄水 界中。” 清 魏源 《圣武记》卷六:“我兵遂盡渡,大蹂大膊。”3.切成块的肉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:“故同味而嗜厚膊者,必其甘之者也。”
膊3 [liè ㄌㄧㄝˋ]
[《集韻》龍輟切,入薛,來。]
界域。 汉 扬雄 《太玄·文》:“行則有蹤,言則有聲,福則有膊,禍則有形,之謂直。”按, 俞樾 《诸子平议·扬子〈太玄〉》引作“膞”,谓“膞字無義,乃端之叚字……福則有膞,猶云福則有端,正與‘禍則有形’文義一律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