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舃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8203
【GBK编码】C562
【笔画数】12
【笔顺】321511154444
【汉语拼音】xì
【拼音编码】 xi4
【五笔编码】 vgno vqo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NBZU
【注音符号】ㄒㄧˋ
【广东话】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舃 xì
<释义1>古同“舄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舃1 [xì ㄒㄧˋ]
[《龍龕手鑒》音昔]
亦作“ 舄1 ”。
1.古代一种以木为复底的鞋。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帶、裳、幅、舃……昭其度也。” 杜预 注:“舃,複履。”《诗·大雅·韩奕》:“玄袞赤舃。” 晋 崔豹 《古今注·舆服》:“舃,以木置履下,乾腊不畏泥濕也。”2.鞋的通称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貴爲天子,富有四海,身衣弋綈,足履革舃。” 唐 周贺 《赠厉玄侍御》诗:“山松徑輿瀑泉通,巾舃行吟想 越中 。”《花月痕》第十三回:“這一會觥籌交錯,釵舃紛遺,席上人人心暢。”3.指脚。 清 俞樾 《春在堂随笔》卷五:“登樓平視,頗盡江山之勝,俯視余舟,若在舄下矣。”4.大貌。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:“松桷有舄,路寢孔碩。” 朱熹 集传:“舃,大貌。”5.见“ 舃奕 ”。6.通“ 潟 ”。《文选·木华〈海赋〉》:“襄陵廣舃。” 李善 注:“《尚書》曰:‘海濱廣斥。’《史記》曰:‘斥爲舃。’古今字也。” 王念孙 《读书杂志·史记一》“厥田斥鹵”:“案‘海濱廣潟’,潟即斥也。潟字又作舃。”参见“ 舃鹵 ”。7.通“ 磶 ”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城上百步一樓,樓四植,植皆爲通舄。” 孙诒让 间诂引 苏时学 曰:“四植即四柱。舄,同‘磶’。柱下石也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