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蔽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853D
【GBK编码】B1CE
【笔画数】14
【笔顺】12243252343134
【汉语拼音】bì
【拼音编码】 bi4
【五笔编码】 aum aumt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EKLM
【注音符号】ㄅㄧˋ
【广东话】bai3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蔽 bì
<释义1>遮,挡:~野。遮~。掩~。
<释义2>隐藏:~匿。隐~。
<释义3>欺骗,隐瞒:蒙~。~美扬恶。
<释义4>概括:一言以~之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蔽1 [bì ㄅㄧˋ]
[《廣韻》必袂切,去祭,幫。]
1.见“ 蔽芾 ”。2.覆盖;遮挡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女子出門,必擁蔽其面。” 汉 王充 《论衡·累害》:“濕堂不灑塵,卑屋不蔽風。” 晋 陶潜 《和胡西曹示顾贼曹》:“重雲蔽白日,閑雨紛微微。” 唐 韩愈 《祭薛助教文》:“藏棺蔽帷,欲見無緣。”3.庇护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 齊氏 用戈擊 公孟 , 宗魯 以背蔽之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 項莊 拔劍起舞, 項伯 亦拔劍起舞,常以身翼蔽 沛公 , 莊 不得擊。” 宋 陶穀 《清异录·释族》:“ 太祖陳橋 時,太后方飯僧於寺,懼不測,寺主僧誓以身蔽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三:“ 嚴公 看了,恐怕傷壞了他……將身蔽了孩兒。”4.掩饰。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交衆與多,外内朋黨,雖有大過,其蔽多矣。” 明 无名氏 《〈檮杌闲评〉总论》:“後世君闇臣驕,上蒙下蔽,遂成天地不交之否。” 鲁迅 《花边文学·论秦理斋夫人事》:“进步的评论家则说人生是战斗,自杀是逃兵,虽死也不足以蔽其罪。”5.隐覆;埋没。《书·汤诰》:“爾有善,朕弗敢蔽。”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君子不蔽人之美,不言人之惡。”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钦士》:“以致賢爲首務,得士爲重寶,舉之者受上賞,蔽之者爲竊位。” 宋 叶適 《李仲举墓志铭》:“髦士,非科舉所謂士也,譽之所不加,烝之所不及,科舉蔽之也。”6.蒙蔽;壅蔽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以誣道蔽諸侯,罪莫大焉。” 杨伯峻 注:“蔽,塞也,壅也。”《韩非子·备内》:“大臣比周,蔽上爲一,陰相善而陽相惡以示無私,相爲耳目以候主隙。” 南朝 梁 刘孝标 《辩命论》:“ 仲任 蔽其源, 子長 闡其惑。”7.昏聩,不明是非。《管子·桓公问》:“ 舜 有告善之旌,而主不蔽也。”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:“聰明先而不蔽,法令察而不苛。” 高诱 注:“蔽,闇也。” 宋 王安石 《读墨》诗:“如何蔽於斯,獨有見於彼。”8.弊端,病患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好仁不好學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學,其蔽也蕩。”9.隐蔽,躲藏。 三国 魏 曹操 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:“欲以泥水自蔽,絶賓客往來之望。” 唐 柳宗元 《三戒·黔之驴》:“蔽林間窺之。”10.涵盖;概括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無邪。” 朱熹 集注:“故夫子言《詩》三百篇,而惟此一言足以盡蓋其義。” 晋 陆机 《五等论》:“ 秦 漢 之典,殆可以一言蔽矣。” 宋 苏轼 《司马温公神道碑》:“故臣論公之德,至於感人心,動天地,巍巍如此,而蔽之以二言,曰誠曰一。” 清 全祖望 《涧上徐先生枋祠堂记》:“先生風節之高,具見於諸家志傳,不待予之文而著,而予得一言以蔽之者,以爲昔人處此,雖 陶公 尚應拜先生之下風,非過也。”11.屏障;障碍。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:“ 葉 在 楚國 , 方城 外之蔽也。” 杜预 注:“爲 方城 外之蔽障。” 唐 韩愈 《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神道碑》:“袪蔽于目,釋負于躬。” 清 邓传安 《蠡测汇钞·水沙连纪程》:“余熟番聚居山下者二十餘家,猶藉當日民人占築之土圍以爲蔽,誅茅爲屋,器具粗備。”12.指防护人马等的器物。《管子·乘马》:“一馬,其甲七,其蔽五。”13.古时车舆前后或左右遮档风尘的帘子。《周礼·春官·巾车》:“王之喪車五乘,木車蒲蔽。”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:“以蒲爲蔽,天子喪服之車。”《仪礼·既夕礼》:“主人乘惡車,白狗幦,蒲蔽。” 郑玄 注:“蔽,藩。” 贾公彦 疏:“藩,謂車兩邊禦風爲藩,蔽以蒲草。”14.审断,判决。《书·康诰》:“罰蔽 殷 彝,用其義刑義殺。” 孔 传:“其刑罰斷獄用 殷 家常法。”参见“ 蔽罪 ”。15.耳门。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·头面》:“耳門曰蔽,耳輪曰郭。”16.古博具名。《楚辞·招魂》:“菎蔽象棊,有六簙些。” 王逸 注:“蔽,簙箸。”《方言》第五:“簙…… 吴 楚 之間或謂之蔽,或謂之箭裏。” 钱绎 笺疏引《说文》:“簙,局戲也。”17.通“ 敝 ”。破旧;敝陋。《老子》:“夫唯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”蔽,一本作“ 弊 ”。 陆德明 释文:“弊,本作敝。” 朱谦之 校释引 易顺鼎 曰:“蔽者,‘敝’之借字……‘敝’與‘新’對。”18. 春秋 郑 邑名。在今 河南省 郑州市 东。见《国语·郑语》。
蔽2 [piē ㄆㄧㄝ]
[《集韻》匹蔑切,入屑,滂。]
通“ 撆1 ”。通“ 撇1 ”。
拂拭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太子逢迎,卻行爲導,跪而蔽席。” 司马贞 索隐:“蔽,猶拂也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