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蚶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86B6
【GBK编码】F2C0
【笔画数】11
【笔顺】25121412211
【汉语拼音】hān
【拼音编码】 han1
【五笔编码】 jaf jafg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IEB
【注音符号】ㄏㄢˉ
【广东话】ham1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蚶 hān
<释义1>〔~子〕软体动物,介壳厚而坚实,生活在浅海泥沙中。肉可食,味鲜美。亦称“魁蛤”;俗称“瓦垄子”、“瓦楞子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蚶1 [hān ㄏㄢ]
[《廣韻》呼談切,平談,曉。]
1.软体动物。有两扇贝壳,厚而坚硬,上有瓦楞状突起。生活在浅海泥沙中。贝壳可供药用,肉味鲜美。俗称瓦楞子,又名魁陆、魁蛤。《尔雅·释鱼》“魁陸” 晋 郭璞 注:“《本草》云:‘魁狀如海蛤,圓而厚,外有理縱横,即今之蚶也。’”《文选·郭璞〈江赋〉》:“紫蚢如渠,洪蚶專車。” 李善 注引《临海水土物志》:“蚶則徑四尺,背似瓦壟,有文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宪宗元和十二年》:“初,國子祭酒 孔戣 爲 華州 刺史, 明州 歲貢蚶、蛤、淡菜,水陸遞夫勞費, 戣 奏疏罷之。” 胡三省 注:“蚶,魁陸也。横縱其理,五味自充,殼如瓦壠者,謂之瓦壠蚶。”2.见“ 蚶貝羅 ”。3.见“ 蚶殼 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