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計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8A08
【GBK编码】D38B
【笔画数】9
【笔顺】411125112
【汉语拼音】jì
【拼音编码】 ji4
【五笔编码】 yfh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SED
【注音符号】ㄐㄧˋ
【广东话】gai3 gei3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計 jì
<释义1>见“计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計1 [jì ㄐㄧˋ]
[《廣韻》古詣切,去霽,見。]
“ 计1 ”的繁体字。
1.结算;算清。《左传·昭公三十二年》:“ 士彌牟 營 成周 ,計丈數,揣高卑。” 杜预 注:“計所當城之丈數也。”《後汉书·段熲传》:“計 東 種所餘三萬餘落,居近塞内。” 明 吴廷翰 《西仓储蓄记》:“計所活逮四萬有奇,郡口賴以完。”2.总计。 汉 王充 《论衡·论死》:“天地開闢,人皇以來,隨壽而死,若中年夭亡,以億萬數,計今人之數,不若死者多。” 清 龚自珍 《明良论三》:“累日以爲勞,計歲以爲階”。 沈从文 《从文自传·我的家庭》:“现在生存的还有五个,计兄弟姊妹各一,我应当在第三。”3.算法;算术。《老子》:“善計,不用籌策。”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因留第中,教書計相馬射御,頗讀傳記。”《後汉书·冯勤传》:“八歲善計。” 李贤 注:“計,筭術也。”4.计簿。《晏子春秋·外篇上二十》:“於是明年上計, 景公 迎而賀之曰:‘甚善矣!子之治 東阿 也。’”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 靖郭君 謂 齊王 曰‘五官之計,不可不日聽也而數覽。’” 高诱 注:“計,簿計也。”《後汉书·光武帝纪下》:“ 越巂 人 任貴 自稱太守,遣使奉計”。5.谓送计簿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計於 季氏 。” 杜预 注:“送計簿於 季氏 。”6.计吏;计使。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:“二千石謹察可者,當與計偕,詣太常,得受業如弟子。” 司马贞 索隐:“計,計吏也。”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縣次續食,令與計偕。” 颜师古 注:“計者,上計簿使也。” 唐 陈黯 《拜岳言》:“ 黯 自關東,隨計來闕下,經 華嶽 。”7.考核官吏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:“八曰官計。”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:“官計謂三年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。” 汉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考功名》:“前後三考而絀陟,命之曰計。” 宋 王安石 《上明州王司封启》:“入參省計,出擁州麾。”8.泛指考察,审核。《管子·八观》:“行其田野,視其耕芸,計其農事,而飢飽之國可以知也。” 银雀山 汉 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:“料敵計險,必察遠近……將之道也。”《新五代史·杂传十七·刘昫》:“ 昫 性察,而嫉三司蠹敝尤甚,乃句計文簿,覈其虚實。”9.经济力量;经济开支。《韩非子·难言》:“家計小談,以具數言,則見以爲陋。” 宋 陈亮 《与叶丞相衡书》:“若能相與協力整齊五年,使民力稍蘇,國計可倚。”《宋史·儒林传七·真德秀》:“諸邑有累月不解一錢者,郡計赤立不可爲。” 元 无名氏 《合同文字》第四折:“我須是他親子姪,又不争甚家和計。”10.计虑;考虑。《管子·中匡》:“計得地與寶,而不計失諸侯;計得財委,而不計失百姓。” 三国 魏 嵇康 《释私论》:“言不計乎得失而遇善。” 唐 柳宗元 《祭姊夫崔使君简文》:“惟昔與君,年殊志匹,晝咨夕計,期正文律。” 孙犁 《澹定集·〈文艺增刊〉更名、縮短刊期启事》:“无间寒暑,不计阴晴。”11.估计;料想。 北齐 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問 齊主 何在,紿云:‘已去,計當出境。’” 唐 段成式 《酉阳杂俎续集·贬误》:“既盡 飛衞 之術,計天下敵己者一人而已,乃謀殺 飛衞 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龙飞相公》:“井深數丈,計必死。”12.计策;谋略。《孙子·计》:“將聽吾計,用之必勝,留之;將不聽吾計,用之必敗,去之。”《荀子·哀公》:“故明主任計不信怒,闇主信怒不任計;計勝怒則彊,怒勝計則亡。” 宋 郑思肖 《张子房遇黄石公图》诗:“不知躡足此一計,還出書中第幾篇。” 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二五:“不知是谁设的计,要把大会开得这么有戏剧性。”13.计都的省称。14.测量或计算度数、时间等的仪器。如:体温计;晴雨计。15.通“ 記 ”。参见“ 計挂 ”、“ 計恨 ”。16.姓。 春秋 越 有 计然 。见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