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讎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8B8E
【GBK编码】D787
【笔画数】23
【笔顺】32411121411125132411121
【汉语拼音】chóu
【拼音编码】 chou2
【五笔编码】 wvn wyyy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NISN
【注音符号】ㄔㄡˊ
【广东话】cau4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讎 chóu
<释义1>见“雠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讎1 [chóu ㄔㄡˊ]
[《廣韻》市流切,平尤,禪。]
亦作“ 讐1 ”。“ 雠1 ”的繁体字。
1.应答;报答。《诗·大雅·抑》:“無言不讎,無德不報。” 朱熹 集传:“讎,答也。” 王闿运 《皇清诰授荣禄大夫奇齐叶勒特依巴图鲁唐公墓志铭》:“族師親友,無德不讐。”2.报复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報。” 唐 杜甫 《遣怀》诗:“白刃讎不義,黄金傾有無。” 明 高启 《书博鸡者事》:“ 臧使者 枉用三尺,以讎一言之憾,固賊盭之士哉!”3.应酬。参见“ 讎柞 ”。4.应验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五利妄言見其師,其方盡,多不讎。” 司马贞 索隐引 郑德 曰:“相應爲讐,謂其言語不相應,無驗也。”5.相符合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於是上使御史簿責 魏其 所言 灌夫 ,頗不讎,欺謾。”《新唐书·李元素传》:“ 亞 請斥 運 醜土,詔監察御史 楊寧 覆驗,事皆不讎。” 清 俞正燮 《癸巳类稿·四分论》:“其言皆以萬分御之,而其説實不讐。”6.校勘;校对。《魏书·儒林传·陈奇》:“ 奇 冗散數年, 高允 與 奇 讎温古籍。” 宋 沈揆 《〈颜氏家训〉跋》:“ 揆 家有 閩 本,嘗苦篇中字譌難讀,顧無善本可讎。” 清 何焯 《义门读书记·文选》:“一人刊誤爲校,二人對校爲讐。後人嫌讐字,易其名爲校對,對即讐也。”7.相等;相匹敌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侍中 史高 與 金安上 建發其事,言無入 霍氏 禁闥,卒不得遂其謀,皆讎有功。” 颜师古 注:“ 晉灼 曰:‘讎,等也。’言其功相等類也。”《文选·何晏〈景福殿赋〉》:“讎天地以開基,並列宿而作制。” 张铣 注:“讎,比。”《新唐书·信安王祎传》:“ 禕 功多,執政害之,賞不讎,爲當時所恨。”8.仇敌。《书·泰誓下》:“誕以爾衆士,殄殲乃讎。” 唐 韩愈 《嗟哉董生行》:“時之人夫妻相虐兄弟爲讎,食君之禄,而令父母愁。” 清 冯景 《与陈潢书》:“自古至今,與民爲讐者,有遲有速,而民必勝之。”9.谓视为仇敌。 宋 叶適 《齐云楼》诗:“ 項梁 起讐 秦 ,子弟奮投袂。” 清 魏源 《圣武记》卷一:“ 太祖 既誓師讎 明 ,戡 撫順 ,夷 清河 ,遂以 天命 四年春,留兵六千守 札喀關 備 明 。”10.仇恨;怨恨。《左传·僖公十四年》:“ 慶鄭 曰:‘背施,幸災,民所弃也。近猶讎之,況怨敵乎?’”《楚辞·九章·惜诵》:“專惟君而無他兮,又衆兆之所讎也。” 宋 杨万里 《秋圃》诗:“一熟讎頻雨,朝晴禱暮霞。”11.施行,用。《吕氏春秋·义赏》:“姦僞賊亂貪戾之道興,久興而不息,民之讎之若性。” 高诱 注:“讎,用也。”12.出售。《墨子·经下》:“賈宜則讐。” 唐 柳宗元 《宋清传》:“ 長安 醫工得 清 藥輔其方,輒易讎。” 章炳麟 《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》:“然私販者猥衆,商人或有餘鹽不讎。”13.偿付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卫臻传》“輒遣使祠焉” 裴松之 注引《郭林宗传》:“ 子許 買物,隨價讎直。”《新唐书·王忠嗣传》:“ 吐蕃 舉國守之,若頓兵堅城下,費士數萬,然後可圖,恐所得不讎所失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桓帝延熹五年》:“云臣私報諸 羌 ,讎以錢貨。” 胡三省 注:“讎,是周翻,償也。” 清 戴名世 《郑允惠墓志铭》:“其居貨也,讐過其值,猶不以爲慊也。”14.通“ 稠 ”。多,数。参见“ 讎斂 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