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蹄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8E44
【GBK编码】CCE3
【笔画数】16
【笔顺】2512121414345252
【汉语拼音】tí
【拼音编码】 ti2
【五笔编码】 khuh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JIWL
【注音符号】ㄊㄧˊ
【广东话】tai4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蹄 tí
<释义1>马、牛、猪等生在趾端的保护物,亦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:~子。~筋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蹄1 [tí ㄊㄧˊ]
[《廣韻》杜奚切,平齊,定。]
亦作“ 蹏1 ”。
1.马、牛、羊、猪等动物生在趾端的角质物。亦指具有这种角质物的脚。《穀梁传·昭公八年》:“馬候蹄。” 陆德明 释文:“蹄,馬足也。”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濡需者,豕蝨是也,擇疏鬣自以爲廣宫大囿,奎蹏曲隈,乳間股腳,自以爲安室利處,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,而己與豕俱焦也。” 陈鼓应 注:“‘蹏’,即‘蹄’本字。” 唐 韩愈 《游城南·题于宾客庄》诗:“馬蹄無入朱門跡,縱使春歸可得知?” 闻一多 《红烛·时间底教训》:“听那壁上的钟声,果同快马狂蹄一般地奔腾。”2.指牲口。 宋 王禹偁 《吊税人场文》:“職彼獸之攸暴,示斯場之所酷。騎者爲之鞭蹄,車者爲之膏軸。”3.捕兔的挂网。《庄子·外物》:“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。” 陆德明 释文:“蹄,兔罥也。又云:兔弶也,係其脚,故曰蹄也。” 成玄英 疏:“蹄,兔罝也。” 清 俞樾 《茶香室续钞·侧定政宗》:“因蹏得兔,忘言而後可言。”4.趋走;奔走。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“夫 墨子 跌蹏而趍千里,以存 楚 宋 。” 高诱 注:“跌,疾行也;蹏,趨走也。” 清 魏源 《栈道杂诗》之六:“ 蜀 駒小于犢,健絶何奔放。瞬息蹄百里,萬山皆倒向。”5.量词。用于草食动物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陸地牧馬二百蹄,牛蹄角千。” 司马贞 索隐:“馬有四足,二百蹄有五十匹也。” 唐 温庭筠 《塞寒行》:“一點黄塵起雁喧, 白龍堆 下千蹄馬。”
蹄2 [dì ㄉㄧˋ]
[《集韻》大計切,去霽,定。]
亦作“ 蹏2 ”。
1.踢。《礼记·月令》“﹝仲夏之月﹞游牝别羣,則縶騰駒” 汉 郑玄 注:“爲其牡氣有餘相蹄齧也。” 陆德明 释文:“蹋也。本或作踶,音同。” 唐 柳宗元 《三戒·黔之驴》:“稍近,益狎,蕩倚衝冒,驢不勝怒,蹄之。”2.踩,踏。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沔水下》:“﹝ 晉 ﹞ 楊泉 《五湖賦》曰:‘頭首 無錫 ,足蹏 松江 ,負 鳥程 于背上,懷 太吴 以當胷。’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