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附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9644
【GBK编码】B8BD
【笔画数】7
【笔顺】5232124
【汉语拼音】fù
【拼音编码】 fu4
【五笔编码】 bwf bwfy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YNDS
【注音符号】ㄈㄨˋ
【广东话】fu6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附 fù
<释义1>另外加上,随带着:~体。~件。~带(a.另外有所补充的;b.非主要的)。~庸。~会(a.把不相关连的事勉强拉到一起,如“牵强~~”;b.组织文章、布局谋篇、命意修辞等创作活动,如“精思~~,十年乃成”)。~赘悬疣。
<释义2>同意,赞同:随声~和。~议。
<释义3>捎带:“一男~书至”。
<释义4>靠近:~近。~耳低言。
<释义5>依从:依~。归~。趋炎~势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附1 [fù ㄈㄨˋ]
[《廣韻》符遇切,去遇,奉。]
1.依傍。《易·剥》:“象曰:山附於地。”《古诗十九首·冉冉孤竹生》:“與君爲新婚,兔絲附女蘿。” 清 徐喈凤 《会仙记》:“ 秋鴻 令閉目附其肩,耳但聞風浪聲。”2.依附。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 厲王 蚤失母,常附 吕后 , 孝惠 、 吕后 時以故得幸無患害。” 宋 王安石 《次韵刘著作过茅山今平甫往游因寄》:“遥想青雲知可附,坐看閭巷得名聲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局诈》:“宦途險惡,顯者皆附貴戚之門,尊主人所託何人也?”3.归附。《书·武成》:“天休震動,用附我大邑 周 。”《後汉书·刘盆子传》:“時 青 徐 大飢,寇賊蜂起,羣盜以 崇 ( 樊崇 )勇猛,皆附之,一歲間至萬餘人。”《明史·张赫传》:“聞 太祖 起,帥衆來附。”4.使之归附。《管子·任法》:“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,翦公財以禄私士。” 尹知章 注:“謂用私恩誘百姓使附也。” 汉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保位权》:“是故爲人君者,固守其德以附其民,固執其權以正其臣。”5.搭乘。 唐 张乔 《赠头陀僧》诗:“滄海附船浮浪久,碧山尋塔上雲遥。”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一》:“昔渡 錢塘江 ,有一僧附舟,竟置坐具倚檣竿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二回:“我聽了母親的話,便凑了些盤纏,附了輪船,先到了 上海 。”6.随着;跟从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命姓受氏,而附之以令名。” 韦昭 注:“附,隨也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一:“便附了他們航海,看看海外風光,便不枉人生一世。” 清 俞正燮 《癸巳类稿·俄罗斯事辑》:“ 順治 十二年、十七年, 俄羅斯 兩附貿易商人至京城者,奏書於 世祖 ,而絶不及邊界事。”7.附着。《诗·小雅·角弓》:“如塗塗附。” 毛 传:“附,著也。” 郑玄 笺:“附,木桴也。” 马瑞辰 通释:“附當从《傳》訓著,《箋》訓爲木桴,亦非。” 宋 沈括 《梦溪笔谈·器用》:“古法以牛革爲矢服,卧則以爲枕,取其中虚,附地枕之,數里内有人馬聲,則皆聞之,蓋虚能納聲也。” 柔石 《人间杂记》:“眼泪附在眼睑上不曾滴下,两颊附着两窝泥块。”8.追随;附和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 札 ( 季札 )雖不才,願附於 子臧 ,以無失節。” 唐 韩愈 《平淮西碑》:“大官臆決唱聲,萬口和附,并爲一談,牢不可破。”《,辽史·耶律资忠传》:“是時,樞密使 蕭合卓 、少師 蕭把哥 有寵, 資忠 不肯俛附,詆之。”9.符合。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爲暴,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爲貪,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。” 清 恽敬 《〈楞枷经〉书後一》:“其記漫衍頗有不附經旨者。”10.亲近。《诗·大雅·緜》:“予曰有疏附,予曰有先後。” 毛 传:“率下親上曰疏附。”《文子·上礼》:“是故君臣乖而不親,骨肉疏而不附,田無立苗,路無緩步。” 唐 薛登 《请选举择贤才疏》:“是以耿介之士,羞自拔而致其辭;循常之人,捨其疏而取其附。”11.靠近;贴近。《孙子·行军》:“欲戰者,無附於水而迎客。” 曹操 注:“附,近也。” 杜佑 注:“附,近也。近水待敵,不得渡也。”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沁水》:“ 河内郡 野王縣 西七十里有 沁水 ,左逕 沁水 城西,附城東南流也。” 周立波 《卜春秀》:“小脚姑妈颤颤簸簸赶过来,附在他耳边,低声叮嘱。”12.增益,增加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附之以 韓 魏 之家,如其自視欿然,則過人遠矣。” 赵岐 注:“附,益也。” 唐 韩愈 《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》:“行益修,學益進,交遊益附,聲號聞四海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五五回:“比方有人肯附點本錢,可能附得進去?”13.寄,托人捎带。 唐 杜甫 《寄杨五桂州谭》诗:“江邊送 孫楚 ,遠附白頭吟。”14.从属;附带。 唐 韩愈 《读〈荀〉》:“余欲削 荀氏 之不合者,附於聖人之籍。”《金史·张浩传》:“ 浩 附奏曰:‘諸將皆新進少年,恐誤國事。’”参见“ 附庸 ”。15.附会。 宋 陈亮 《子房贾生孔明魏征何以学异端》:“各以己見而求聖人之道,得其一説,附之古而崛起於今者也。” 清 恽敬 《顾命辨上》:“亂聖人之經,以附後世之説,莫此爲甚。”16.蛰伏;俯伏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地廼藏陰,大寒且至,蟄蟲早附。”17.中药附子的简称。 清 龚自珍 《饮少宰王定九丈宅少宰命赋诗》:“殺人何必盡砒附,庸醫至矣精消亡。”18.用同“ 負 ”。背弃;违背。《敦煌曲子词·望江南七》:“夜久更闌風漸緊,爲奴吹散月邊雲,照見附心人。”19.通“ 付 ”。付与;交给。 汉 刘向 《列仙传·江妃二女》:“橘是柚也,我盛之以笥,令附 漢水 將流而下。” 宋 贺铸 《望书归》词:“邊堠遠,置郵稀。附與征衣襯鐵衣。”参见“ 附命 ”。20.通“ 袝 ”。袝祭。古代祭仪之一。《礼记·杂记上》:“大夫附於士,士不附於大夫。” 郑玄 注:“附讀皆爲祔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大夫附於士者,謂祖爲士,孫爲大夫,若死,可以祔祭於祖之爲士者也。” 清 顾炎武 《华阴王氏宗祠记》:“先王之於民……其死也,爲之疏衰之服,哭泣殯葬虞附之節以送之。”参见“ 附葬 ”。21.通“ 拊 ”。拊循,安抚。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:“是致是附。” 马瑞辰 通释:“附當讀如拊循之拊,亦通作撫, 隱 十一年《左傳》曰‘吾子其奉 許叔 以撫柔此民也’,即此詩‘是附’也。”参见“ 附手 ”。22.通“ 俯 ”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:“膝者,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則僂附,筋將憊矣。” 林亿 等校正:“按别本‘附’一作‘俯’。”23.通“ 搏 ”。 汉 王符 《潜夫论·边议》:“ 羌 始反時,計謀未善,黨與未成,人衆未合,兵器未備,或持竹木枝,或空手相附。” 汪继培 笺:“ 王先生 云:‘附’疑‘搏’。”24.姓。 楚国 有 附沮 。见《史记·楚世家》。
附2 [pǒu ㄆㄡˇ]
[《集韻》薄口切,上厚,並。]
见“ 附2婁 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