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尨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5C28
【GBK编码】8CB4
【笔画数】7
【笔顺】1353334
【汉语拼音】lóng,máng,méng,páng
【拼音编码】 long2 mang2 meng2 pang2
【五笔编码】 dne dnee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GM
【注音符号】ㄌㄨㄥˊ,ㄇㄤˊ,ㄇㄥˊ,ㄆㄤˊ
【广东话】mong4 mung4 pong4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尨 lóng
<释义1>古同“龙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尨 máng
<释义1>多毛的狗。
<释义2>杂色:“衣之~服。”
=====================
尨 méng
<释义1>〔~茸〕蓬乱的样子,如“孤裘~~。”
=====================
尨 páng
<释义1>古通“庞”,高大:“虎见之,~然大物也。”
<释义2>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尨1 [mánɡ ㄇㄤˊ]
[《廣韻》莫江切,平江,明。]
1.狗。《诗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有女如玉,舒而脱脱兮,無感我帨兮,無使尨也吠。” 毛 传:“尨,狗也。非禮相陵則狗吠。” 马瑞辰 通释:“尨,蓋田犬、吠犬之通名。” 宋 陆游 《溯小江饭舟中》诗:“林昏見飛燐,村近有驚尨。”2.杂色。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:“衣之尨服,遠其躬也。” 杜预 注:“尨,雜色。”3.通“ 龐 ”。高大。 唐 柳宗元 《三戒·黔之驴》:“噫!形之尨也類有德,聲之宏也類有能。”
尨2 [ménɡ ㄇㄥˊ]
[《集韻》謨逢切,平東,明。]
杂乱,芜杂。 唐 柳宗元 《与吕温论非国语书》:“嘗讀《國語》,病其文勝而言尨。”参见“ 尨2茸 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