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耏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800F
【GBK编码】C259
【笔画数】9
【笔顺】132522333
【汉语拼音】ér,nài
【拼音编码】 er2 nai4
【五笔编码】 dmje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GLPD
【注音符号】ㄦˊ,ㄋㄞˋ
【广东话】ji4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耏 ér
<释义1>古同“而”,胡须:“以麝揉苏,泽~颜鼻耳。”
<释义2>兽多毛。
<释义3>古水名,在今中国山东省淄博市西北。
<释义4>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耏 nài
<释义1>古代剃去颊须、以示惩处的一种轻刑:“刑有髡、钳、刖、劓,小罪~。”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耏1 [ér ㄦˊ]
[《廣韻》如之切,平之,日。]
1.胡须。《後汉书·章帝纪》:“沙漠之北, 葱嶺 之西,冒耏之類,跋涉 懸度 。” 李贤 注:“言鬚鬢多,蒙冒其面。”《新唐书·西域传下·波斯》:“祠夕,以麝揉蘇,澤耏顔鼻耳。” 章炳麟 《訄书·族制》:“自非前世之競存,則 仲尼 、 子弓 雕額冒耏也久矣,又安得淵聖之材而制是法乎!”2.指兽类头颈部位向下披的长毛。 宋 岳珂 《桯史·义騟传》:“飼以豐秣,幾半年,膚革僅完,毛耏復生。”3.多须貌。《史记·高祖功臣侯者年表》“侯 昭 元年” 唐 司马贞 索隐:“《字林》以多須髮曰耏。” 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朱佩茝》:“夢見一人,耏然青面。”4.姓。 春秋 宋 有 耏班 。见《左传·文公十一年》。
耏2 [nài ㄋㄞˋ]
[《廣韻》奴代切,去代,泥。]
剃除鬓须。古代一种刑罚。《汉书·惠帝纪》:“内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爲城旦、舂者,皆耏爲鬼薪、白粲。”《新唐书·西域传下·波斯》:“刑有髠、鉗、刖、劓,小罪耏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