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艾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827E
【GBK编码】B0AC
【笔画数】5
【笔顺】12234
【汉语拼音】ài
【拼音编码】 ai4
【五笔编码】 aqu
【繁体字】
【郑码】EOS
【注音符号】ㄞˋ
【广东话】ngaai6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艾 ài
<释义1>多年生草本植物,嫩叶可食,老叶制成绒,供针灸用:~子。~蒿。~绒。
<释义2>止,绝:方兴未~。
<释义3>美好:少(sh刼 )~(年轻美好的女子)。
<释义4>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艾1 [ài ㄞˋ]
[《廣韻》五蓋切,去泰,疑。]
1.植物名。一名冰台,又名艾蒿。菊科。多年生草本。茎、叶皆可以作中药,性温味苦,有祛寒除湿、止血、活血及养血的功效。叶片晒干制成艾绒,可用于灸疗。《诗·王风·采葛》:“彼采艾兮,一日不見,如三歲兮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今之欲王者,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,苟爲不畜,終身不得。” 郑观应 《盛世危言·技艺》附录:“然有七年之病而不蓄三年之艾,則因循頽廢,錮疾果何日瘳乎!”2.艾草色绿,可用来染绿,故借指绿色。参见“ 艾綬 ”。3.苍白色。 清 汪中 《自序》:“余玄髮未艾,野性難純。”参见“ 艾髮 ”。4.年长;老。亦指年老的人。《楚辞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竦長劒兮擁幼艾,蓀獨宜兮爲民正。” 王逸 注:“艾,長也。”《荀子·致士》:“耆艾而信,可以爲師。” 杨倞 注:“五十曰艾,六十曰耆。”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养气》:“童少鑒淺而志盛,長艾識堅而氣衰。” 宋 沈辽 《贺州推官李君墓碣铭》:“ 道舉 之學久已成,五十從政艾且明。” 清 李渔 《玉搔头·分任》:“蒿目爲時憂,年未艾,霜雪盈頭。”5.引申为长久。6.美貌。亦指美女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人少則慕父母,知好色則慕少艾。” 赵岐 注:“艾,美好。” 清 孔尚任 《桃花扇·逃难》:“積得些金帛,娶了些嬌艾。”7.报答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樹於有禮,艾人必豐。” 韦昭 注:“艾,報也。”8.尽;根绝;停止。《诗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如何其?夜未艾。” 朱熹 集传:“艾,盡也。”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一世無道,國未艾也。” 杜预 注:“艾,絶也。” 宋 王安石 《与王子醇书》之三:“武人多欲以討賊取功爲事,誠如此而不禁,則一方憂未艾。” 清 薛福成 《筹洋刍议序》:“事變愈繁,時難未艾,余所欲言者滋益多。”9.养育;辅助。《诗·小雅·南山有台》:“樂只君子,保艾爾後。” 朱熹 集传:“艾,養也。”《诗·小雅·鸳鸯》:“君子萬年,福禄艾之。” 马瑞辰 通释:“艾之,謂輔助之。”10.古地名。 春秋 吴 艾邑 , 西汉 置 艾县 。治所在今 江西省 修水县 西。《左传·哀公二十年》:“ 吴 公子慶忌 驟諫 吴子 ,曰:‘不改,必亡。’弗聽。出居於 艾 ,遂適 楚 。”11.山名。在今 山东省 新泰市 境。《春秋·隐公六年》:“公會 齊侯 ,盟于 艾 。” 杜预 注:“ 泰山 牟縣 東南有 艾山 。”12.姓。 春秋 齐 有 艾孔 。见《晏子春秋·谏上十七》。
艾2 [yì ㄧˋ]
[《廣韻》魚肺切,去廢,疑。]
1.通“ 刈 ”。刈割;斩除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﹝仲夏之月﹞令民毋艾藍以染。”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:“絶民之主,去身之偏,艾王之體,以禍其國。”参见“ 艾2殺 ”。2.通“ 刈 ”。收割;收获。《穀梁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:“一年不艾而百姓饑。”《穀梁传·定公元年》:“是年不艾,則無食矣。”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歲雖凶敗水旱,使民有所耘艾。”3.通“ 刈 ”。镰刀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城上九尺,一弩、一戟、一椎、一斧、一艾,皆積參石蒺藜。” 孙诒让 间诂:“艾,刈之借字。《國語·齊語》云:‘挾其槍、刈、耨、鎛。’ 韋 注云:‘刈,鎌也。’”4.通“ 乂 ”。治;治理。《诗·小雅·小旻》:“民雖靡膴,或哲或謀,或肅或艾。” 朱熹 集传:“艾與乂同,治也。”《尚书大传》卷三:“言之不從,是謂不艾。” 郑玄 注:“艾,治也。君言不從,則是不能治其事也。”《清史稿·食货志一》:“儻帖己業,私墾塘堰陂澤爲田,立予懲艾。”5.通“ 乂 ”。宁息,安宁。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:“大勞未艾。” 杜预 注:“艾,息也。”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“若見君面,是得艾也。” 杜预 注:“艾,安也。”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“太白司艾,西嶽國師典致時陽,白煒象平,考量以銓。”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:“艾,安也。”6.通“ 乂 ”。儆戒。《史记·乐书》:“ 成王 作頌,推己懲艾。”《新唐书·回鹘传下》:“ 裴度 方伐 幽 鎮 , 回鶻 使渠將 李義節 以兵三千佐天子平 河北 ,議者懲艾前患,不聽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