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”字的详细释义如下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Unicode编码】04E00 【GBK编码】D2BB 【笔画数】1 【笔顺】1 【汉语拼音】yī 【拼音编码】 yi1 【五笔编码】 g ggll 【繁体字】 【郑码】 【注音符号】ㄧˉ 【广东话】jat1
【简单释义--来源于金山词霸】
一 yī <释义1>数名,最小的正整数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壹”代)。 <释义2>纯;专:专~。~心~意。 <释义3>全;满:~生。~地水。 <释义4>相同:~样。颜色不~。 <释义5>另外的:蟋蟀~名促织。 <释义6>表示动作短暂,或是一次,或具试探性:算~算。试~试。 <释义7>乃;竞:~至于此。 <释义8>部分联成整体:统~。整齐划~。 <释义9>或者:~胜~负。 <释义10>初次:~见如故。 <释义11>助词,表示程度深:“吏呼~何怒,妇啼~何苦!” <释义12>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“7”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详细释义--来源于汉语大词典】
一1 [yī ㄧ][《廣韻》於悉切,入質,影。] “ 弌1 ”的今字。 1.数词。大写作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数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。《诗·郑风·野有蔓草》:“有美一人,清揚婉兮。”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﹝ 子貢 ﹞對曰:‘ 賜 ( 子貢 )也,何敢望 回 (顔回)? 回 也,聞一以知十; 賜 也,聞一以知二。’” 唐 韩愈 《送石处士序》:“先生居 嵩 邙 瀍 穀 之閒,冬一裘,夏一葛;食朝夕,飯一盂,蔬一盤。” 清 彭端淑 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一瓶一鉢足矣。”2.序数的第一位。《书·洪範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《汉书·鲍宣传》:“凡民有七亡:陰陽不和,水旱爲災,一亡也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九回:“﹝ 匡超人 ﹞考過,宗師着實稱贊,取在一等第一。” 鲁迅 《呐喊·明天》:“原來 鲁镇 是僻静地方,还有些古风:不上一更,大家便都关门睡觉。”3.若干分中的一分或整数以外的零头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先王之制,大都不過參國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《文选·陆机〈叹逝赋〉》:“顧舊要於遺存,得十一於千百。” 李善 注:“十一者,謂通千百而計之,十分而得其一。” 唐 韩愈 《别知赋》:“惟知心之難得,斯百一而爲收。” 宋 洪迈 《容斋随笔·俗語有所本》:“俗語謂錢一貫有畸曰千一、千二,米一石有畸曰石一、石二,長一丈有畸曰丈一、丈二之類。”4.表示一部份。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:“尺之木必有節目,寸之玉必有瑕瓋,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,故擇務而貴取一也。” 高诱 注:“一分。”5.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。《宋书·戴颙传》:“ 綏 ( 王綏 )曰:‘聞卿善琴,試欲一聽。’”《三国演义》第一○六回:“ 勝 ( 李勝 )曰:‘乞紙筆一用。’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一:“書生得了科名,難道不該歸來會一會宗族鄰里,這也罷,父母墳墓邊也不該去拜見一拜見的?” 丁西林 《一只马蜂》:“這几天太阳已经很利害,不如叫他们先把南房里的皮衣,拿出来晒一晒。” 毛泽东 《实践论》:“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,你就得变革梨子,亲口吃一吃。”6.某一个。 汉 刘向 《列仙传·骑龙鸣》:“一旦騎龍來游亭下,語云 馮伯昌 孫也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九二回:“忽見一人自正南而來,口稱有機密事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狼》:“一屠暮行,爲狼所逼。” 毛泽东 《矛盾论》一:“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、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。”7.每个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二七回:“一人一個火把。”如:班上有五十位同学,一人发五本练习簿。8.全;满。《礼记·杂记下》:“一國之人皆若狂, 賜 ( 子貢 )未知其樂也。” 唐 王建 《宫词》之六一:“内宴初秋入二更,殿前燈火一天明。” 唐 蒋防 《霍小玉传》:“一家驚喜,聲聞於外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二:“此時 嚴蕊 之名布滿一郡。”9.相同;一样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先聖後聖,其揆一也。” 赵岐 注:“言聖人之度量同也。”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所行則異,所歸則一。” 清 王夫之 《读四书大全说·孟子·梁惠王下篇七》:“經、權一也,因事之常變而分爾。” 周而复 《印第安人》:“首先要弄清楚 哥伦布 到达 美洲 时,有多少 印第安 人?各家说法不一。”10.齐一;联合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諸侯不可一,猶連鷄之不能俱止於棲之明矣。”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故竊爲大王計,莫如一 韓 、 魏 、 齊 、 楚 、 燕 、 趙 以從親,以畔 秦 。”11.指联合而成的整体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“四國爲一,將以攻 秦 。” 汉 贾谊 《过秦论》:“諸侯恐懼,會盟而謀弱 秦 ,不愛珍器重寶、肥饒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,合從締交,相與爲一。”12.统一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下惡乎定?吾對曰:定於一。孰能一之?對曰:不嗜殺人者能一之。” 朱熹 集注:“王問列國分争,天下當何所定, 孟子 對以必合於一,然後定也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、衡石、丈尺;車同軌;書同文字。” 唐 杜牧 《阿房宫赋》:“六王畢,四海一。”13.专一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飲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 宋 周密 《齐东野语·斋不茹荤必变食》:“一其心志,潔其氣體,以與神明交,未嘗不飲酒不茹葷也。” 施蛰存 《安持精舍印冣序》:“ 安持 之爲人,此編所不能著,余故表其爲貞介之節,使後生君子,知雕蟲之技,得于一,亦立于德也。”14.谓独力统理。《後汉书·冯绲传》:“進赴之宜,權時之策,將軍一之,出郊之事,不復内御。” 李贤 注:“一,猶專也,言出郊以外,不復由内制御也。”15.纯一不杂。《管子·水地》:“故水一則人心正,水清則民心易。” 尹知章 注:“一,謂不雜。” 南朝 宋 何承天 《重答顔永嘉书》:“蹲膜揖讓,終不竝立,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”16.初;开始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《書》曰:‘ 湯 一征,自 葛 始。’” 赵岐 注:“言 湯 初征,自 葛 始。”《西游记》第十八回:“我一來時,曾與他講過。” 老舍 《正红旗下》二:“但是,从我一记事儿起,直到她去世,我总以为她在二三十岁的时节,必定和我大姐同样俊秀。”17.另一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:“姓 曹 ,諱 操 ” 裴松之 注引《曹瞒传》:“ 太祖 一名 吉利 ,小字 阿瞞 。” 南朝 梁元帝 《金楼子·兴王》:“時 許耳 之子名曰 由 ,字 道開 ,一字 武仲 。”18.独。《方言》第十二:“一,蜀也, 南楚 謂之獨。” 郭璞 注:“蜀,猶獨耳。” 南朝 梁 萧统 《示雲麾弟》:诗:“爾登陟兮一長望,理化顧兮忽憶予。” 唐 杜甫 《秦州杂诗》之七:“煙塵一長望,衰颯正摧顔。”一,一本作“ 獨 ”。 元 萨都剌 《宿经山寺》诗之一:“野人一宿 經山寺 ,十里松聲半夜潮。”19.或者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疆埸之邑,一彼一此,何常之有?”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 泰氏 其卧徐徐,其覺于于,一以己爲馬,一以己爲牛。” 成玄英 疏:“或牛或馬,隨人呼召。”20.副词。都;一概。表示总括。《书·金縢》:“乃卜三龜,一習吉。” 孔颖达 疏:“用三王之龜卜,一皆相因而吉。”《诗·邶风·北门》:“王事適我,政事一埤益我。” 朱熹 注:“一,猶皆也。”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:“ 參 代 何 爲 漢 相國,舉事無所變更,一遵 蕭何 約束。” 唐 韩愈 《毛颖传》:“又善隨人意,正直邪曲巧拙,一隨其人。”21.副词。很;甚。表示程度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 顔回 問 仲尼 曰: 孟孫才 其母死,哭泣無涕,中心不戚,居喪不哀。無是三者,以善處喪蓋 魯國 。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? 回 一怪之。” 孙经世 《经传释词补》:“ 回 一怪之,言甚怪之也。”《晏子春秋·谏上九》:“寡人一樂之,是欲禄之以萬鍾,其足乎?” 孙经世 《经传释词补》:“一樂,即甚説也。”22.副词。一直;始终。表示动作不间断,情况不改变。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:“ 尾生 之信,不如 隨牛 之誕,而況一不信者乎!” 高诱 注:“一,猶常也。” 唐 韩愈 《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》:“公待我一以朋友,不以幼壯先後致異。”参见“ 一行 ”。23.副词。乃;竟然。表示出于意料。《吕氏春秋·知士》:“ 宣王 太息動於顔色曰: 静郭君 之於寡人,一至此乎!” 高诱 注:“一,猶乃也。”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 須賈 意哀之,留與坐飲食,曰:‘ 范叔 一寒如此哉?’” 唐 李白 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何令人之景慕,一至於此耶?” 孙中山 《统一中国非出兵北伐不为功》:“其甚者尤以决堤而淹斃无辜人民,滅絶人道,一至于此!”24.副词。一旦;一经。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是故古之人,一舉事而衆皆知其德之備也。”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歲一不登,民有飢色。” 唐 韩愈 《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》:“ 伯樂 一過 冀 北之野,而馬群遂空。” 杨朔 《铁骑兵》一:“一过 雁门关 ,气候显然不同了。”25.副词。犹一一。参见“ 一聽 ”、“ 不一 ”。26.连词。与“便”或“就”连用,表示两种动作时间上的前后紧接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“但世人一見了功名,便捨着性命去求他。” 鲁迅 《彷徨·孤独者》:“我們的 大良 们也很喜欢和他玩,一有空,便都到他的屋里去。” 赵树理 《小二黑结婚》:“和 小二黑 年纪相仿的孩子们,一跟 小二黑 生了气,就连声喊道:‘不宜栽种!不宜栽种!’”27.助词。表示加强语气。《管子·霸形》:“今 楚王 之善寡人一甚矣!”《後汉书·何进传》:“將軍宜一爲天下除患,名垂後世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一:“ 張大 道:‘且説説看。’一竟自去了。”参见“ 一何 ”。28.哲学用语。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宇宙万物的原始状态。《老子》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”《庄子·天地》:“泰初有无,无有无名,一之所起,有一而未形,物得以生,謂之德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道者,一立而萬物生矣,是故一之理,施四海;一之解,際天地。”29.我国传统乐谱工尺谱所用记音符号之一。《宋史·乐志十七》:“夾鐘、姑洗用‘一’字。”《辽史·乐志》:“各調之中,度曲協音,其聲凡十,曰:五、凡、工、尺、上、一、四、六、勾、合。”30.汉字笔形之一。称“横”。31.姓。 明 有 一炫宗 , 灵寿县 丞。
|